寻骨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篆刻说冷旭一味霸悍国画大家潘天寿的篆
TUhjnbcbe - 2023/5/15 18:32:00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征稿详情

冷旭

年出生,现任辽宁美术馆馆长,辽宁画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协常委,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辽宁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辽宁省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曾多次担任中书协书法篆刻展览评审委员。

上善若水(附边款)冷旭篆

潘天寿篆刻的

形式建构与生命风骨

冷旭/文

当代著名艺术大师潘天寿先生,一生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他把民族艺术提到民族精神结晶的高度。

他说:“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因此,他终生以继承发扬民族绘画为己任。

即使在遭受打击和排挤、处于艰难偃蹇的时刻也矢志不渝,从而成为非常杰出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

当代著名艺术大师潘天寿先生

潘天寿潘天寿篆

人们都熟知潘天寿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则鲜有人知,其实潘天寿也是一位对印学有着高超造诣的篆刻大家,他的篆刻溯源古玺、汉印,下及西泠诸家,境界和格调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非凡俗所能比肩。同时他还是一位印学理论家,于传统印学见解精湛。

上世纪60年代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部分教师合影(潘天寿前排右三、陆维钊二排右二)

潘天寿的《治印谈丛》及其印学思想

年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时,潘天寿曾亲自讲授《治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教材,他便自己编写,最后形成一部手稿《治印丛谈》约4万字。

手稿中不乏真知灼见,如“印之所贵者文字也。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惑也。”他认为篆刻的根本在于六书文字之学,不可徒逞刀法以炫其技。“有清乾嘉之世印学大兴,名家辈出。然非篆隶书工夫渊邃,虽毕生锤凿精工亦匠,终不能参上乘禅也。”

总结篆刻史上明清大家的成功经验,都工于篆隶书法,走印从书出之路,方可达无上正觉,堪称精绝之论。

潘天寿《治印谈丛》手稿

“画有六法,印亦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刀法古劲,三曰布置停匀,四曰篆法大雅,五曰笔与刀合,六曰不流俗套。”

将画理通于印理,强调意法布局,构图配篆,刀笔相合。反对流于俗格,与其一贯的艺术主张相一致。

“凡人笔意,各出天性。或出清秀,或出浑厚,各如其人。但得情趣,均成佳品。倘俗而不韵,虽雕龙镂凤,亦不足观。”

印意的最高境界和书画一样,表现出“人”,人的性情、学养,情调情趣和韵致。

再如“作印须有笔有墨。有墨者,谓其具有篆笔之致也。”“运刀之要,贵在随字所适。”“治印须随字画之方圆曲折以运刀,断不可因刀而害笔。”这些精彩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训诫意义,足让后学深思。

画家不须三绝而须四全

潘天寿先生于印学有如此精湛之见地,应与其特殊的艺术经历有关。他早年即好篆刻,家贫不能买石,因就村后山下取泥烧制陶印,用作练习,足见其用功之勤。

刘江曾见其所作陶印数枚谓“粗犷直率,用刀大胆豪放,而构图奇险,与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门湾人潘天寿篆

大约在年前后,他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时,曾经参加校内研究篆刻的组织—“寄社”,由此可见其篆刻的渊源。

那时的杭州“一师”,是藏龙卧虎之地,学术氛围十分浓厚。鲁迅、经亨颐、马叙伦、李叔同、姜丹书、陈望道等都曾在那里任教,潘天寿于篆刻曾问学于经亨颐。

杭州又是西泠印社的所在地,可以想见当时学子于研究文理之余,以书法、绘画、篆刻为业余之乐事。应该说,潘天寿对印学的研究,在那时就已经达到很深入的程度了。

潘天寿(后排左三)与陆维钊(后排右二)等参观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合影

浙江书法家陆维钊谈到潘天寿著有一卷《无谓斋谈屑》曾经给他看过,里面有几段论印的文字。此卷下落不明,实是可惜。

陆维钊尚记得其中有一句话:“画家不必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是也。”所谓不必三绝(诗书画登峰造极),而须四全,其意在于强调印章。

年潘天寿先生到上海,得以谒见一代大师吴昌硕,吴昌硕以诗并手书联语“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相勉励,在艺苑早已传为美谈,所以在追随吴昌硕的一段时期,他受过吴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篆刻。在印学主张上,自然有吴昌硕的影响。

潘天寿(前排左三)与刘江(前排左一)、诸乐三(前排左二)等人合影

据刘江先生根据潘天寿遗存的印章作品所进行的研究和论证,其篆刻艺术大致可以分四个时期。

1

早年(-年)

那几年的作品曾装订成二册印存,可惜早已散佚。

2

“一师”前后(-年)

受同学和老师影响,不但对印章的认识大为深入。而且创作出一批精彩之作,如比较有代表性的白文“天寿二十后所作”朱文“潘印作藩”等。

3

上海五年(-年)

在追求古玺和汉印平实一路的基础上,在平整中求变化,注重虚实关系,多用切刀,讲究节奏。以白文古玺“归蜀后作”为代表。

4

五十年代和最后数年(-年)

由于作大画的需要,刻过多方巨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骨峻力遒,含蓄苍老。在章法上常出奇制胜,别开生面。白文“潘天寿印”朱文“潘大”堪称代表作。

潘天寿印潘天寿篆

潘天寿常用印,方方精品!

潘天寿夫人回忆,大约在抗战以前潘天寿还常常作印,终日手上沾染朱红。后来为了避免分散精力,专心攻绘画,绝少作印。因此潘天寿所刻的印流传很少。

不过在这些仅存的少量作品中就可以窥得其篆刻造诣之一斑。应该说,潘天寿篆刻一如其书画,颇有大家风范,章法上出奇制胜、别开生面;在运笔运刀上,骨力峻宕,含蓄遒劲,具有生辣的韵味。

潘天寿印潘天寿篆

如两方“潘天寿印”,一方似取法汉玉印、又略掺权量诏版笔意,又兼有一点晚清胡菊邻的意味,但在字法上,则匠心独运,四字极富错落、大小、轻重之丰富变化,笔致细而劲健。

另一方大印采用秦印的田字界格,字法与前者如出一辙,不过线条更强化了粗细的对比变化,特别是横线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变化极其耐人寻味,在章法上近于三繁一简“天”上下留红以打破印面的匀满沉滞感,用刀犀利而劲挺。

止止室潘天寿篆

朱文印“止止室”,印面为长方,布局空灵妥帖,篆法圆转流动,用刀冲切并置颇有蒋仁名作“物外日月本不忘”的神采,可见潘天寿对流派篆刻如浙派也下过深人钻研的功夫。

白文三字印“寿无恙”明显胎息于缶翁和汉私印,线条圆浑厚重,颇饶篆籀金石气,而运思之缜密让人颔首“无”和“恙‘的局部留红使印面顿生鲜活感。

潘大潘天寿篆

“潘大”一印为长方形朱文,其风格可谓戛戛独造,充分表现出求新求变的思想,和他画上造险、破险的作风是一致的。“潘”字的水旁三笔画转折之后一泻千里,在印面上形成数重隔绝上下的界划,可谓险矣。

但他自有破险之法:由于“大”字之四垂脚加以变化,并与斜角上之“番”字呼应,使整个印面浑然如一字,刘江先生评此印气象如“长江之出峡口,其势不可挡也。”

一指禅潘天寿篆

长方形朱文“一指禅”印,精整中寓以堂皇之气,略掺*士陵且多有己意,线质尤其过之。“阿寿”朱文小印,印面纠结中见疏朗之韵味,信手而为,一派自然天成的气象。

大印“朽木居士”深得邓完白、吴熙载等人神髓,圆转如珠而又纤劲刚韧,刀石相合,堪为精品。

个性鲜明“强其骨”

“险绝为奇”开新风

潘天寿先生的篆刻成就,是以骨力和境界格调胜出,首先由于他的理论修养、绘画的美学观,以及他诗词书法和文史方面的根底,即使在“匆忙的条件下,临时凿就的几枚印章,也能体现他的审美观在印章艺术上突出的个人风格与精神风貌”。

在潘天寿先生的画面上常常出现一颗刻有“强其骨”三字的图章。“强其骨”语出《老子》,按照潘天寿之子潘公凯的解释,“骨,也就是筋骨、骨力、骨气的意思。

父亲将‘强其骨’一语刻为印,既是指作画之道,也是指做人之道”。当然,“强其骨”不仅是潘天寿先生的作印之道,其实也是潘天寿先生整个艺术的核心观念,骨力的凸显在潘天寿先生的书法和绘画中都有清楚的体现。

潘天寿书

在书法上,潘天寿先生在语言上取法商周金文;在章法上取法明清巨幅草书章法,形成了深具金石气的书法审美意味,而“骨力”其实是其核心所在。

他的印面布白朴素方正,与他的书法章法处理和绘画构图一样,有外险内平的意蕴,既是骨气与文气结合的时代体现,其实也是印法与构图法互相渗透、交互影响的结果。

而他常用的指画线条中更直接地体现了对于骨力、骨感的追求。潘天寿先生在指画中不避险,不粉饰,直接以淳朴的骨感线条质感作为艺术语言,同时以他深厚充盈的文气理之,化险绝为境界,挟霸气于浩然。

老一大利潘天寿篆

他成就了魏晋以来中国文化重骨气传统的现代形态,成为海内外瞩目的艺术大师,应该与他的艺术观念深处的骨力核心有着必然联系。

正如卢辅圣先生对潘天寿基本气质的概括:地域文化赋予他“台州人的硬气”;从历史忠臣义士而来的凛然正气;一味霸悍不做洋奴隶的笨子孙的豪气以及为人为艺盖世的才气,这不但是潘天寿书画成就的深层原因,也是其印章独特风貌形成的内在原因。

潘天寿作为与吴、齐、*齐名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修养全面,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经验,对于他书画方面的成就这些年人们
  编:31

联系 

- 

联系人:汪先生

凡送作品参评、参展作者,应视为已确认并遵守征稿启事的各项规定。本次展览与大赛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

扫描或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篆刻说冷旭一味霸悍国画大家潘天寿的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