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一张照片,是京剧界的五位老先生的合影。年9月7日,五位老先生,在荀慧生旧居中的合影。
左起:南铁生(80岁)、张伯驹(84岁)、侯喜瑞(90岁)、李洪春(84岁)、俞振飞(80岁)。
南铁生,大家可能会陌生,尤其年轻人。南先生是照片中年纪最小的,现在的人最陌生的。南先生生于年,年去世。他是南元超将*之子(南将*是北洋将领,年被湖北督*王占元*杀),官二代,票友下海。他师从王瑶卿,专攻青衣,十五岁登台。他艺术上宗法梅派,能演《太真外传》、《宇宙锋》、《廉锦枫》等,与叶盛兰、俞振飞等名家都有合作。
余叔岩、程砚秋、南铁生合影
南铁生《廉锦枫》
我小时候看这张五老的照片,没什么感触。随着我对京剧的了解,我觉得有必要写一些张伯驹先生。张伯驹先生,了不起。五老中,张先生的贡献最大。张先生生于年,年病逝,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四公子说法之一:张伯驹、溥侗、袁克文、张学良),大收藏家、大书画家、大学者。他张锦芳之子,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河南提法使等职,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人物。如此看,张先生也是官二代。
张伯驹先生
张伯驹先生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过书不计其数,文学功底深厚。张伯驹先生一生涉及收藏、书法、绘画、京剧、古琴、诗词等诸多方面,堪称大家。
张伯驹先生自幼天性聪慧,和袁世凯的几个儿子是同学。毕业后,张伯驹进入袁世凯的陆*,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府,任虚职。他不满*阀混战,于年投身金融界。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一届北京市*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年加入中国国民*革命委员会;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年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文革中遭到迫害和诬陷,年,领导得知后,指示聘任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他还担任过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京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习社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
张伯驹先生
张伯驹先生对书法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的书法,真、草、隶、篆皆精,晚年已经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先生书法
张先生曾创办北京古琴研究会、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中国书法研究社、诗词研究社,直至临终前,还对中国韵文学会筹备事宜念念不忘。
张先生一生致力于收藏字画,从三十岁开始就醉心于收藏。张先生收藏,源于喜爱。后来,超过了个人喜好,他为了不使文物流出国外,不惜一掷千金,变卖家产或借贷,来挽救国宝。他的藏品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李白的《上阳台贴》、唐代杜牧的《张好好诗卷》,宋代*庭坚的《诸上座帖》、宋代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卷》,元代钱选的《山居图卷》等等,达一百一十余件,随便哪一件,都是国之重宝。像《平复帖》是中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游春图卷》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张先生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先生出身官宦,家资巨富,生活中却很朴素。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博、不穿丝绸,常年一袭长衫,饮食简单,最好的菜是大葱炒鸡蛋。但张先生对文物,却是一掷千金。那时很多字画商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因为人家开出的价,他从来不还。不是张先生傻,他是在交人心,救国宝。马未都先生讲过,买文物,你一划价,人家对你没好感了,下次有好东西就不想着你。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并不是把收藏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虽然这些收藏是他们倾家所换。他们是通过一己之力守住这些民族瑰宝。
《平复帖》图片
《平复帖》原是溥儒的,他是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之孙。溥儒在年将所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于他人,后流于海外。这件事如一把钢刀,深深刺痛张先生的心。张先生担心《平复帖》再流向海外,他要把《平复帖》买过来。但溥儒开价是20万元,张先生没这么多钱。后来,张先生得知溥儒丧母,急需钱为母发丧,经人调解讲情,终于以四万元购得《平复帖》。一位白姓字画商人出20万买此贴,再翻高价卖给日本人。多亏张先生先出手,《平复帖》才得以保全在国内。年,张先生被绑架。绑匪向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潘素索要万伪币,否则撕票。潘素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张先生偷偷告诉潘素:“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张先生被关了八个月,宁死不卖一件藏品。后来绑匪妥协,将赎金从万降到40万,潘素多方筹借,才将张伯驹救出。日寇侵略,北平沦陷,潘素将《平复帖》等一些国宝级的字画偷偷缝在被子里,带出北京。
三十年代溥仪到东北,带走故宫多件珍贵文物。年,稀世珍宝《游春图》出现在市面。张伯驹先生原本建议故宫博物院出面买下,并表示如果经费不够,自己“愿代周转”,但故宫方面仍未有回应,无奈之下张伯驹先生只得卖掉了弓弦胡同李莲英的老宅,个人再次以一己之力,挽救国宝。
《游春图》图片
王世襄先生一直想研究《平复帖》,但东西实在太珍贵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没想到张伯驹先生说:“你拿回家看去。”《平复帖》在王世襄先生家放了一个多月,后来安然归还张先生。这就是张先生,他可以借债来买文物,也可以毫无忌讳地将文物借给研究家拿走去研究。他从来没有将这些珍宝视为己有。
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三十多年的藏品捐献国家。年,张伯驹将《百花图》以及所剩的其他古书画共计三十多件藏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年,故宫博物院收到张先生夫妇捐赠: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庭坚《草书》等8幅珍宝。陆机的《平复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虽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距今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府为此奖励张先生20万元,被张先生婉言谢绝,他只要了一纸褒奖令。张先生不是为了钱,他的捐赠,价值数亿元。先生的胸襟,先生的义举,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张先生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我在想,为什么是张先生一己之力在挽救国宝?当时的旧中国*府腐败是一个原因,国家不出手,只能是爱国人士个人出手。当时的社会,有像卢芹斋这样倒卖文物的国贼,也有像张伯驹先生这样凭一己之力挽回国宝的爱国人士,我认为,张伯驹先生的精神,就是国宝,张先生骨子里,是中国文人的傲骨,血永远是热的。先生的精神价值,远胜国宝的价值。但是,张先生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尊重。
倒卖文物的卢芹斋
年的正月,张伯驹先生突患感冒,医院,和七八位病人挤在一个病房,不时有重病号抬进来,死的人被拉出去,老先生心绪不安,要求回家。夫人潘素要求住进双人或单人病房,护士叱喝:“张伯驹级别不够!”太可笑了。张伯驹先生,他对国家的贡献价值数亿,临危时居然“级别不够”。是的,文化、艺术,在某些东西面前,的确是脆弱的。我难以想象张先生当时的心境。我猜,张先生内心是平静的。先生一生经历了太多,以先生的修为,定是心如止水。昔日,他没死在绑匪的手里,没死在日寇的手里,他一生尊重文化,晚年却遭到个别人对文化的践踏。我耳畔响起常四爷的那句:“我爱咱们的大清国啊,可,可,可谁爱我呀!”
现在有句话叫“没文化真可怕”,的确,一个民族丧失了对文化、对人性的尊重,这个民族的存在,没有丝毫意义了。2月26日,等到女儿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先生却不幸离开人世,可敬的张伯驹先生,可悲的张伯驹先生,就这样走完了他八十四岁的一生。我真的希望在今天,能够多一点对文化的尊重,但,似乎不乐观。孩子们、家长们都热衷于补习外语,对传统文化是淡漠的。娱乐节目,举目全是韩星、小鲜肉。网页上,全是某星的绯闻,两弹一星元勋去世、开国将*去世,居然没有报道,国人也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