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邱季端邱季端文化博览馆
竹林七贤的故事众所周知。
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七位我国魏末晋初的名士。
《晋书·嵇康传》载:“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由此可知,因为七位贤士经常一起聚集于竹林之下喝酒、纵歌,所以世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而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认为:“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名称相同,即为标榜之义。西晋末年,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东晋中叶以后,江左名士孙盛、袁宏、戴逵等遂著之于书(《魏氏春秋》、《竹林名士传》、《竹林七贤论》)。东晋有“兖州八伯,盖拟古之八俊”(《晋书》四九《羊曼传》)。兖州为地名,“竹林”则非地名,亦非真有什么“竹林”。
尽管“竹林七贤”名称的由来尚有不同观点,但是“竹林七贤”的故事却是流传极广。作为文人雅士,“竹林七贤”代表了魏晋时代精神(魏晋风骨),他们蔑视礼法,崇尚自然,率性而为,有着魏晋鲜明的个性与特征。他们的作品代表了魏晋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他们的人物故事也成为了中国绘画的重要题材。
据考古发现,在江苏南京、丹阳一带南朝五处陵墓中均有出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其人物形象、构图、风格基本相同,只是人物排列顺序和某些细节与题字略有差异。其中,年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刘宋大墓中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是目前有关竹林七贤题材发现最早的一幅绘画,也是保存最好、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幅砖画(如下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拓片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二百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上下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为上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为下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八人均席地而坐,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些砖画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关于此幅砖画粉本的作者,有东晋顾恺之与南朝陆探微之说,不管是哪一位,均说明出自时下名家之手,可见竹林七贤之人之事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幅砖画人物之间是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并没有出现竹子。由此,陈寅恪先生关于“七贤”之说更得印证。虽然背景无竹,但砖画中人物为“竹林七贤”无疑,因为画中每个人物旁边都有名字标示。
上海博物馆藏唐孙位《高逸图》卷(《竹林七贤图》残卷)绢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历代,均有竹林七贤题材的绘画作品出自名家之手,从不同的角度,在画面上表达了画家对“竹林七贤”精神风骨的理解与推崇,画面上也多有竹子为“七贤”点景。如有唐孙位的《高逸图》(上海博物馆藏《竹林七贤图》残卷),明代仇英、陈洪绶、李士达,清代冷枚、沈宗骞、禹之鼎、彭旸、任伯年,现代张大千、傅抱石、范曾等的相关绘画作品。
竹·林·七·贤·图
南宋杨威《竹林七贤图》卷绢本纵47厘米横厘米寒江雪艺术馆藏
《竹林七贤图》局部图
寒江雪艺术馆也珍藏有几幅《竹林七贤图》,分别是南宋杨威的绢本《竹林七贤图》,清代*慎、徐冈以及现代张大千的纸本《竹林七贤图》等。
杨威是南宋画家,擅长画田园风光,据说现存故宫博物院的《耕获图》为杨威所作,也有否定意见,除此未见有资料介绍杨威作品。
清*慎《竹林七贤图》镜片纸本纵65厘米横厘米寒江雪艺术馆藏
清徐冈《竹林七贤图》轴纸本纵厘米横56厘米寒江雪艺术馆藏
现代张大千《竹林七贤图》轴年纸本纵厘米横65.5厘米寒江雪艺术馆藏
清代画家《竹林七贤图》留世作品不少,但*慎、徐冈竹林七贤题材少见。张大千有《竹林七贤图》不止一幅,寒江雪艺术馆所藏这幅作于年,应有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