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中医药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构建中华文明傲立于世的文化基底。*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今年7月,浙江省将中医药发展放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提出打造四大文化品牌,全面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努力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中医药发展,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杭州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夯实健康之基。
今起,本报特别推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浙派中医药新发展的杭州实践”主题报道,医院、百年老字号、医药企业,领略杭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共享、合作的新风貌。
从“一句话的时间”正骨到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寻找百年骨伤技艺蓬勃生命力的“密码”
记者柴悦颖
04:06“怀孕7个月,医院看骨折,医生说要开刀。遇上张玉柱老院长,我们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前两天刚出月子,徐女士就在爱人的陪伴下,抱着宝宝回到杭医院当面感谢,“张院长手法‘狠准快’,三下五除二就整复好了,我没吃什么苦头,宝宝也平安出生。”
3个月前,身怀六甲的徐女士右手臂意外骨折,这一家人曾面临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艰难抉择。国家级非遗项目“张氏骨伤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医院终身名誉院长张玉柱,用中医中药为这一家托住健康。
今年,是“张氏骨伤疗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周年。前段时间,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出炉,在这医院“国考”中,医院医院第五,考评等级为A。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怀揣“治伤三鼎”,历经余年发展,这家年门诊量35万人次、已有六代传人的公立三级医院,仍在解锁传统技艺新“密码”。
稳准巧快老底子浙江人的“神奇”记忆
清晨5点起床,7点开诊,一上午大约要看35位患者,从医51载的张玉柱老院长,每天保持着这样的作息。即便每周二不用出诊,他也会早早坐在诊室等慕名而来的患者。“当医生这么多年,习惯了。”
作为张氏骨伤疗法第五代
传人,至今张玉柱还记得刚开始跟随父亲张绍富学医的光景:“那是年1月,我刚满14岁。”富阳场口东梓关,是张氏骨伤疗法的发展壮大之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一带谁伤筋动骨了,就会有人提议去东梓关看看。当时的《杭州日报》曾这样描写:“杭州至东梓关的轮船几乎成了骨伤病人的专轮,客轮慢慢靠岸,走下甲板的是一批骨伤病人,通过张绍富一摸、一捏、一推,就能立竿见影。”
曾经,在这短短米的富春江堤上,在客轮数十百号的病人心头,吹拂着一股股清凉的夏风。多年过去,这股清风吹遍全省乃至全国的角角落落,吹进无数患者的心坎。
“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敷,是张氏骨科的‘治伤三鼎’。”张玉柱说,手法整复是正骨治疗中的关键,经过近两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从最初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发展为“正骨十二法”,实现“10到30秒复位,省1万多元,少两道伤疤,免两次手术风险”。“正骨过后敷上张氏特有的金*散软膏或百草伤膏,利于消肿,再用杉树皮夹板固定,以加速骨折愈合。”
正骨疼不疼?在医院正骨诊室,每天患者不断。遇上骨折患者,医师通过片子确定骨折部位,找准用力点,短短几秒,“一句话的工夫”就完成整复,尤其是孩子,大多也可以耐受。
“张氏正骨要求稳、准、巧、快,用巧力,多个连贯手法运用,迅速而精确复位,才能减少患者痛苦。”张玉柱为患者整复时,一边解释,“动作必须一气呵成,达到复位要求立刻停止操作,达到‘法使骤然人不觉、患未知也骨已拢’的境界。”
简便验廉广施仁术让中医药福泽更多百姓
夏季,是儿童意外伤害高发期,医院住院部正骨病区,赵瑛主任正忙着准备材料。10岁的晶晶因为左腿踝关节骨折入院,疼得哇哇大哭,正等着她手法整复。
“医院,治疗方案都是手术,我真舍不得。”晶晶爸爸心疼女儿“挨刀子”,怕影响孩子将来的生长发育,思虑再三选择了非手术治疗。
“不动哦,很快就好。”赵瑛一边安慰晶晶,一边带着主管医师在她腿上麻利地拉、转、捏等,几秒钟完成手法整复,随后敷上伤膏,包裹上桃花纸,贴上修剪好的杉树皮夹板进行外固定。这一通不到两分钟的操作,让晶晶爸爸连连称奇。
赵瑛数了数,7月份,医院正骨病区共有75个骨折患儿出院,年龄都在14岁以下,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手法整复是首选,一般一个月后就能拆掉夹板,进行功能锻炼。如果是开放性骨折,患者无法进行手法整复,我们会安排手术,中西医双管齐下。”
多年前,第一代张永积先生正骨时,全凭眼观手摸心会。经过六代传承发展,如今张氏正骨融入现代医学,已形成综合治疗骨伤的科学诊疗体系。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中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柴君雷说,如今患者接受整复前后,会进行拍片比对,一般需要复查四五次。但多年来,耗材和治疗费涨幅不大。“骨折患者需要2到4块杉树皮固定,一副杉树皮夹板共有4块,价格在45元左右,手法整复元,包括中医中药、检查等在内,患者人均门诊治疗费约元。住院患者按平均3周算,人均费用在至0元左右。”柴君雷说,“简、便、验、廉”的方式,切实为患者减轻了负担,以至于很多外地赶来的患者感叹:“跟治疗费比,还是路费高。”
年,医院依托“张玉柱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阿克苏工作站”,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骨伤疗法”带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在阿克苏,果农等人群骨折屡见不鲜。一批批援疆医生,将“张氏骨伤疗法”带至当地,避免患者二次手术风险。“截至今年3月,阿克苏工作站累计开展手法整复例,患者人均治疗费用为1元,较以往下降90%,节约医保资金万元。”医院*委书记张玉良说,现在工作站月均接诊量从人次增加到人次。“张氏骨伤疗法”已成为杭州援疆的一张金名片。
传承创新融合现代科学推进中医药发展
“年,医院正骨人次为,以疑难杂症居多。”医院院长余健告诉记者,医院年门诊量达35万人次,年住院患者1.4万余人次,每年要进行多台骨科手术。用于外固定的杉树皮夹板,一年就要用掉10吨。
这家不断壮大医院,正在赶医院。张氏骨伤疗法在实践中向现代医学进*,步入中西医并重的道路。
“最早,骨折患者整复后简单敷点草药,医师就用新鲜的杉树皮进行固定,治疗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代传人张士芳,针对不同的骨折,运用不同的杉树皮夹板进行固定。到我爷爷与父亲手上,形成了更系统的固定规律,充实了中医治疗疾病的临床理论经验,通过不同厚度的杉树皮、不同的固定方法达到续骨的效果。”张玉柱举例说,手臂尺桡骨骨折,杉树皮夹板不用很厚,大腿股骨骨折正相反。
到了现今第六代传人,使用杉树皮更加讲究。“杉树皮须在清明前后采集,此时弹性、厚薄适宜,晾晒后用剪刀制成毛坯,再照着患者四肢形态修剪为大小、长短不一的夹板。它的韧性、硬度、可塑性强,还不遮挡X射线,方便固定后拍片观察骨折情况。”余健说,不断吸收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张氏骨伤疗法,还能给脊柱、关节、创伤等复杂疑难骨折患者提供完善系统的诊疗,“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正赋予张氏骨伤新内涵。”
老患者都知道,医院特色制剂有三宝:百草伤膏、消瘀通络薰条、活血舒筋酒。“张氏特色制剂已有百余年历史,有患者反馈,伤膏贴起来不方便、易过敏,我们一直尝试改良。现在正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发新剂型,筹建制剂研发大楼,打算新增丸剂、颗粒剂、合剂、凝胶膏剂、搽剂等7条生产线。”副院长张亚*说,医院已批准、整理张氏骨伤经方验方21个,年预计完成消瘀止痛散、姜枝止痛颗粒、川膝止痛颗粒、舒腰通腑颗粒四种制剂新品种备案,借力现代技术,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院校合作共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引育新模式
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医生慕名到富阳学习,张氏骨伤始终敞开怀抱,在师带徒中将中医传统技术发扬光大。“我至今带过17个徒弟,现在跟着我的7个学生大多二三十岁,全部是中医专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生。”日复一日,这些徒弟跟着张玉柱认真抄方、学习问诊技巧及正骨技艺。每季度接受考核,合格方能毕业。
千百年来,中医药发展靠的是“师带徒”,现今,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引育,树立培养机制,更是让浙派中医药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今年还有一个好消息: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扩大招生。“这是骨伤专业并入中医专业十多年来的新变化与新契机,说明我们中医骨伤疗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院7位专家将兼职学校教授、副教授,为临床实践带教,培养人才。”张玉柱说,张氏骨伤疗法一直是家族传承、父子或祖孙相授。从父亲张绍富开始,突破了“技不外露”“传子不传女”等家族传承方式的羁绊,既传同宗同姓也传外姓,既传男也传女。如今,这些张氏骨伤传人遍地开花,成为富阳及全省、医院的“台柱子”,“他们突破门户,博采众长,在发展中引进现代医疗技术,各自有了独到和创新点,合力将张氏骨伤疗法推上新高度。”
系统学习张氏骨伤手法整复十分不易,要想技艺精湛,每个徒弟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老师常告诉我们,首先要姓‘中’,运用中医手段治疗疾病,也要引进现代医药技术,促进中医药发展。”作为张氏骨科第六代传承人之一,柴君雷始终将师傅张玉柱的话铭记于心。
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中医中药服务推广助力城乡统筹。看到广大农村患者的迫切需求,医院的专家们,每年定期下乡义诊,为当地百姓送去中医适宜技术。“只要乡镇卫生院遇到诊疗困难,提出要求,我们一定会上门指导,帮助治疗,责无旁贷。”张玉柱说,口传心授,手把手教,才能真正让这项“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