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是对付疾病的利器,药品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名称。“古老”是很多典籍有记载,古人一直在用,“年轻”是随着医疗科技进步,不断有新药开发出来。在治愈疾病的抗生素、预防疾病的疫苗、减轻症状的良药、维持健康的维生素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中药。
中药是不是药、制作规不规范、执行有没有标准、服用有没有效果等话题,一直是广受争议的话题。中药是有用的,与西医循证思维相比,西药基本是人工化学合成的,通过单一成分、单个靶点的作用,达到明确效果,疗效可见。
中药来自大自然,一味药本身有几十、上百种成分,一剂中药往往含有数个或十多味药材,混合煎煮后,会产生新的复合物或络合物,经过人体吸收,多个成分、多个靶点作用于病症,不像西药那样便于追踪评估。
西药治病,如同两个男人“决斗”,打没打赢,一眼看出来;中药治病,如同一堆人“群殴”一人,究竟谁踢了关键几脚,很难分辨,但只要对症,莫名其妙病情缓解了。
由于中药多数是天然的植物,混合在一起,绝大部分变得味苦、酸涩,难以下咽,它是怎么吸收进入身体的?多久会代谢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中药的吸收,以一碗汤剂为例,几大口咽下,随着食管到达胃里,在胃酸下分解有效成分,变成可被小肠吸收的小分子,通过小肠毛细血管收集后,渗透到血液里进入肝脏。
肝脏里大量的各种酶类,与中药小分子产生各种反应,经血管作用于人体,并生成代谢产物,慢慢失去药效,而未失活的其它小分子,在人体内继续循环,陆续到达体内关键器官、病灶,如心、肝、肾、脾、肠、肺、脑、四肢等,有痛止痛、有咳镇咳、有瘀散瘀、有热清热、有风祛风等。
这个吸收的过程,主要与8个因素有关:
1、年龄,老的人比年轻人慢一些,身体机能下降了。
2、体质,身体素质强的比弱的快一些。
3、消化,脾胃好的人,比脾胃差的人要好一点。
4、季节,高温季节比寒冷季节吸收快一点。
5、成分,利尿、消食、散热、泻下的比养血、壮骨的快一点。
6、药材,滋补、黏腻的药材吸收会慢一些。
7、活动,活动状态下肌体消耗快,吸收相对更快。
8、剂型,中药汤剂要快于丸剂、片剂和颗粒剂。
与吸收相对应的,是“代谢”,在中医概念里,万物皆药:
1、有的是“药食两用”的,和谷物、水果一样适量食用没什么问题,通常4—6小时就可以代谢结束,不会在体内停留太久,随着汗液、尿液、粪便等排出体外。
2、有的含有重金属,如雄*、朱砂等,长期食用会累积在体内,较难代谢。
3、有的会产生肝、肾*性,如青木香、关木通等,以及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使用应慎之又慎,注意剂量和服用时间,否则会伤肝、伤肾,损害健康。
影响代谢的主要因素,一是遗传,二是肝脏酶的活跃程度,三是病人的病情、年龄、饮食习惯等。
那么,中药的吸收、代谢有没有具体的检测衡量指标?可以通过这些来大致判断:
1、睡眠明显改善,不再易醒、难入眠、半夜醒来。
2、各种酸、胀、疼、刺痛等有了明显缓解。
3、溃疡、眩晕、尿频、便秘、腹泻等症状缓解。
4、心悸、耳鸣、胸闷等症状不见了。
5、眼鼻分泌物、痘斑类减少、变淡。
6、各种喘、各种便血、经血、尿血等缓解。
7、浮肿、放屁、咳痰等现象减少。
8、食欲变好,心情变佳,体重适当增加。
或者,通过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疗检测设备确认,如抽血、尿检、肝肾功能检查等。
总的看,很多常用、常见的中药汤剂成分,喝下去后30分钟—1个小时就可以吸收并起效,4—6个小时内代谢出大部分。含有川芎、冰片等善于走窜的药物成分,吸收和代谢会更快;反之,滋腻的如熟地,吸收和代谢会慢一点。
通常来说,所有的药物经肝、肾、肠等脏器代谢,长期服用会影响这些脏器功能,所以要做好定期检查,无论中药、西药,除了治疗慢病之外,都不建议长期服用。中药通常连续服用3天就会初步见效,慢病7天左右,不是疑难病症的,不会超过2周,不建议连续3个月、半年以上一直喝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