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骨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风湿骨痛的中医药防治四行痹和痛痹内服
TUhjnbcbe - 2022/1/2 21:54:00

前言:今天我们继续风湿骨痛系列的第四期,从这期开始我们讨论各种风湿骨病中医药治疗,大约分4-5期讨论,需要的朋友继续收藏保存转发。

风湿骨病常用处方和中药

一.内服中药简介

内服药物是临床治疗风湿骨病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古今医者多称风湿骨病为内科疾病,所服药物又多以复方出现,也就是这里提到的内服处方。针对不同的风湿骨病病因、病位的不同,其药物组成也各异,由此产生了众多内服处方。这些方剂除汤剂外,尚有丸、散、膏、丹等不同的内服剂型。风湿骨病内服处方的组成用药,根据病种不同、受邪不同以及累及部位不同,其基本规律如下。具有祛风湿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如羌活、独活、川乌、草乌、牛膝、威灵仙、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以及雷公藤、青风藤、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鸡血藤、常春藤等藤类药物。偏风者,常配用防风、荆芥、苍耳子、白芷、细辛、麻*、桂枝、千年健、寻骨风等;偏寒者,常配附子、肉桂、花椒、丁香、吴茱萸、茴香、巴豆、木鳖子、白石英、雪莲花等;偏湿者,常配用苍术、木瓜、防己、土茯苓、虎杖及松节、松叶等;偏热者,常配*柏、*连、秦皮、苦参、龙胆、栀子、千里光、钩藤、侧柏叶等;痰湿重者,常配用胆南星、石菖蒲、半夏、芥子、皂荚、天麻、贝母、白附子、昆布、牙皂等。血瘀重者常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血竭、三七、赤芍、五灵脂、丹参、穿山甲、姜*等。为加强祛风、活血、止痛效果,常配伍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地龙、水蛭及蛇类药等。为加强止痛效果,常配伍理气止痛或麻醉止痛药。理气止痛常用木香、香附、厚朴、艾叶、青木香、茴香根、玫瑰花等;麻醉止痛药如马钱子、川乌、草乌等。风湿日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常配适当的补益药。补气常用人参、山药、白术、大枣、*芪、冬虫夏草等;补血常用当归、白芍、何首乌、酸枣仁等;补阴常用地*、熟地*、火麻仁、阿胶、乌梅、龟甲、海参等;补阳常用肉桂、阳起石、锁阳、钟乳石、蛇床子、鹿角霜等。尤其常配伍既能补肝肾又能强筋骨之品,如杜仲、桑寄生、牛膝、续断、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枸杞子、狗脊、仙茅、淫羊藿、何首乌、女贞子等。常配伍能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病外出的引药,如姜、葱、蒜、韭、花椒、芥子以及槐枝、桑枝、桃枝、柳枝、凤仙草、麝香等。运用风湿骨病内服处方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立法选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内服处方既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以与外用、食疗处方配合使用,内外兼治,局部整体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常见风湿骨病方剂

(一)行痹

又名风痹,是指卫阳不固,风邪人侵,以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以肌肤、筋骨、关节游走性酸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多发于春季,初次发病以青少年较多见。本病主要见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过敏性紫癜(关节型)等疾病。其他如类风湿关节炎初期、纤维织炎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狼疮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出现类似行痹的临床特征时,也可参考本病辨治。行痹的主要病因为风邪,而风为百病之长,故其他外邪也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其中以风寒、风湿最为常见。其内因则为卫阳不固,理空虚。风邪或夹寒夹湿乘虚侵人人体肌肤、经络,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为本病。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肢体、经络、关节,尤以上肢、肩背部关节多见,少数发于肌肤。若病久不愈,可内侵血脉、筋骨,或复感于邪,可累及心、肾等有关脏腑。

1.风寒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不可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浮缓或弦紧。郁而化热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薄*,脉浮数。

方药:防风汤加减。防风10g,茯苓15g,秦艽15g,葛根10g,麻*10g,桂枝10g,当归10g,羌活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10g。

加减法:酸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白芷10g,威灵仙10g,川芎10g;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10g,牛膝10g;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12g,桑寄生15g,续断10g。

2.风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肿胀,重着,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尤甚,肌肤麻木不仁或身微肿,小便不利,苔薄白或薄腻,脉浮缓或濡缓。蕴久化热者,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腻,脉濡数或滑数。

方药:竭痹汤加减。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防己12g,莶草15g,川芎10g,海桐皮15g,桂枝10g,海风藤20g,白芷10g,木香6g(后下),甘草5g

加减法:风甚走痛甚者,加金钱白花蛇10g,蜈蚣10g,穿山甲10g:湿甚者,可加薏苡仁15g,苍术10g:兼寒者,可加附子10g;肢体麻木者,可加穿山甲10g,鸡血藤15g,千年健15g,乌梢蛇10g;上肢痛可加威灵仙15g,姜*10g;下肢痛可加牛膝10g,续断15g;如关节渐肿,舌苔*腻,有化热征象者,加*芩10g,知母10g,牡丹皮10g,忍冬藤30g。

3.营卫不和证

证候:肌肉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肌肤麻木不仁,恶风,汗出,头痛,项背不舒,发热或微恶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方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桂枝10g,白芍15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秦艽12g,海风藤15g,独活12g。

加减法:痹痛甚者重用桂枝15g,加细辛3g,威灵仙10g;项背不舒者加葛根15g。

4.血虚风痹证

证候:肌肉关节酸痛无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筋惕肉,肢体麻木或肌肉萎软,面*少华,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或薄少,脉缓细弱。

方药:三痹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参15g,*芪15g,白术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鸡血藤20g,桂枝10g,牛膝10g,茯苓10g,独活12g,甘草5g

加减法:气血虚较甚者,加熟地*15g,丹参20g,人参5g;肝肾不足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肢体关节疼痛明显,风寒湿之邪较甚者,加防风10g,川乌10g,蕲蛇10g。以上各证,若夹痰者,可加芥子、法半夏、胆南星、猫爪草等;若夹瘀者,可加桃仁、红花、田七、姜*、土鉴虫等;痛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姜*、蜂房、马钱子等。

(二)痛痹

痛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痛痹包括西医的风湿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周围血管病变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端动脉痉挛症等病,在其病程中均可出现类似痛痹的临床表现。痛痹的致病原因,外因多与严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湿之地等,导致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人机体有关。内因则主要与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有关。其病机是在正气虚弱的前提下,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袭,痹阻于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痹。

1.寒凝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草乌15g,附子10g,千姜10g,麻*10g,细辛6g,桂枝10g,甘草6g

加减法:若寒甚加草鸟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续断15g,淫羊藿15g。

2.风寒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方药:乌头汤加减。川乌15g,麻*10g,*芪18g,白芍15g,甘草10g,蜂蜜30g

加减法: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续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3.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方药:附子汤加减。附子15g,白术15g,白芍15g,茯苓15g,人参10g,肉桂10g,细辛6g,花椒10g,独活15g,秦艽15g。

加减法:寒甚者加川乌10g,湿重者加薏苡仁15g,苍术15g

4.风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独活15g,肉桂10g,秦艽15g,海风藤15g,桑枝15g,当归10g,川芎15g,乳香6g,木香6g,甘草3g,细辛6g,苍术15g

加减法:痛甚加威灵仙20g,防己15g;风偏胜者加防风15g,改用秦艽20g;寒胜者加附子10g;湿胜者加防己15g,薏苡仁20g,萆薢15g。

5.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病日久不愈,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关节、肌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暗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瘀斑苔白腻,脉象弦涩。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川芎6g,当归10g,陈皮15g,半夏10g,茯苓15g,甘草6g,没药6g,五灵脂10g,地龙15g,秦艽15g,羌活15g,牛膝18g

加减法: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酌加胆南星10g,芥子10g以豁痰利气;如痰瘀不散,疼痛不已,酌加穿山甲10g,金钱白花蛇1条,蜈蚣4条,土鳖虫10g,以搜风散结,通络止痛;痰瘀痹阻多损伤正气,若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可加*参18g,*芪24g;肢凉畏风冷者,加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防风10g,以温经通痹。

6.肝肾阴虚证

证候:筋肉关节肿胀,骨节烦痛,入夜更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日久关节变形,形体消瘦,或咽干耳鸣,头昏视物不清,或失眠多梦,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g,桑寄生15g,杜仲10g,牛膝18g,秦艽15g,防风10g,细辛6g,当归10g,地*15g,白芍15g,人参10g,茯苓15g,甘草6g,川芎6g,肉桂10g,生姜3片。

加减法:若疼痛较甚者可酌加川乌10g,地龙15g,红花10g以助祛寒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重者,酌加附子10g,干姜10g;湿邪偏重者,酌加防己15g,苍术15g,薏苡仁15g。

7.肝肾阳虚证

证候:关节冷痛,肿胀,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足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面色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或面浮肢肿,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愆量少,舌质淡胖嫩,舌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方药:消阴来复汤加减。鹿茸6g,附子10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益智仁15g,小茴香10g,木香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10枚,牛膝18g,狗脊10g,独活15g。

加减法:寒重者加川乌、草乌各10g,麻*10g;湿胜者加薏苡仁15g,茯苓15g,苍术24g

创作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收藏点赞分享,这里是时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湿骨痛的中医药防治四行痹和痛痹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