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详解见上集
目录
上集
一、痹证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
三、风湿性关节炎
下集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五、病重型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1.二藤汤
来源:《中医药学报》(,6:21)。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统计: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病人40例,治愈5例,显效24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
组成:雷公藤30g,海风藤30g。
用法:水煎服。
加减:
对早期病人,证属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关节肿痛者,酌加制川乌、桂枝、乌梢蛇各10g,薏苡仁、徐长卿各20g以除湿通络,佐仙灵脾、鹿衔草、鸡血藤各20g以益肾壮骨,养血祛风;
对中期病人,证属痰凝阻络,关节僵硬变形者,酌加红花、桃仁、僵蚕各10g,土鳖虫6g以祛痰化瘀,佐巴戟天、蜂房、骨碎补各12g以补肾壮骨,通经散结;
对晚期病人,证属正虚邪恋,骨弱筋挛者,酌加当归、熟地各20g,紫河车、肉苁蓉各12g,鹿角胶10g以益肾壮督,荣筋健骨,佐全虫、蜈蚣以搜络祛风。
2.通痹片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5:17)。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统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例,治愈5例,显效34例,有效6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8.9%。
组成:人参,桑寄生,仙灵脾,川草乌,防风,薏苡仁。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次2片,每日2次。
3.麝香丸
来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4:)。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统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例,完全缓解13例,基本缓解59例,明显进步24例,进步42例,无变化5例,总有效率为96.5%。
组成:生川乌,生全蝎,生地龙,生黑豆,麝香。
用法:上药研末装胶囊,1次4粒,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开水送下。1个月为1个疗程。
4.五藤汤
来源:《中医正骨》(,4:15)。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统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例,治愈21例,显效53例,好转8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1%。
组成:青风藤15g,雷公藤6~9g(先煎),忍冬藤15g,海风藤15g,络石藤15g,蕲蛇10g,蜈蚣3条,仙灵脾12g,当归30g,白芥子10g,鸡血藤30g,生*芪30g。
用法:水煎,日1剂,分3次于饭后半小时服。1个月为1个疗程。
5.益气化瘀蠲痹汤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8:)。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统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46例,近期控制15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
随访统计:
停药0.5年19例,复发4例,需间断治疗5例。
停药1年仍正常8例,
停药2年仍正常6例,
远期显效率为72.73%。
组成:*芪,寻骨风各30g,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虻虫,三七,全蝎,制川乌(先煎0.5小时)各10g,延胡索,白芍,山茱萸,熟地各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外用红花二乌汤(红花g,生川乌、生草乌、南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甲珠各g,白芷、松节各g)与大*(热痛)、干姜(寒痛)各g分别为末。
按早期1:0.4,中期1:0.6,晚期1:1的比例,用开水调药外敷(先垫一层纱布在皮肤上),外用纱布固定。
日加白酒或热水2次浸药。
敷药次数与内服药同步。
指关节敷药不便可取红花二乌汤1/10的剂量水煎浸泡,每日2次,每次12分钟。
6.昆明山海棠片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
组成:昆明山海棠。
用法:上药制成0片糖衣片,每片含昆明山海棠干浸膏0.25g。口服,1次2片,每日3次。
宜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7.川乌石膏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散外寒,消里热,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川乌15克,石膏15克,桂枝5克,知母10克,*柏10克,生地10克,苍术10克,秦艽10克,威灵仙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方论:
方中川乌驱逐外寒,以解内热被郁之势;
石膏清解里热,以除寒热互结之机;
桂枝、威灵仙、苍术、秦艽疏风散寒燥湿以助川乌疏散之力;
生地、知母、*柏清热凉血以资石膏内清之功;
赤芍、川芎活血通络,使外邪解,血脉和,内热清,诸症自愈。
8.补肾活血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补肾活血,祛风利湿,强筋散结。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肾)气虚血瘀,湿留关节周围型。
临床特点以掌指(趾)关节局部皮肤温热,腕、膝、肩关节酸胀乏力游走性疼痛,近侧指间关节梭状肿大变形、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
组成:生*芪40克,仙茅9克,淫羊藿15克,红花5克,川芎12克,桂枝15克,桑枝20克,细辛5克,雷公藤15克,怀牛膝20克,松节10克,乌梢蛇15克,砂仁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
关节肿胀明显加薏苡仁、防己、萆薢;
热象显著加白花蛇舌草、生地、滑石;
疼痛加雷公藤消肿止痛;
肢节怕冷得热痛减者加附片、川乌。
9.温肾活血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温肾活血,祛风通络,散瘀逐湿。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肾)阳虚寒凝,湿阻腰腿中心型。
临床特点以腰椎或髋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不规则发热、脉搏加快、腰部或下肢活动不便等,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病史。
组成:鹿角片10克,仙茅10克,淫羊藿15克,杜仲15克,狗脊15克,雷公藤15克,赤芍10克,红花5克,丹参15克,乌梢蛇20克,砂仁10克,甘草梢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二次分服。
加减:
不规则发热者加知母、地骨皮、滑石;
脉搏快加柏子仁、当归、石斛;
寒象甚者加附片、川乌;
气虚者加沙参、*芪、玉竹;
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阿胶。
方论:
本证型的病机是肾阳虚寒,气滞血瘀,寒湿郁积,筋内失养,久而伤骨。
方中以鹿角片、仙茅、淫羊藿温肾壮阳,祛寒解凝;
杜仲、狗脊补肾壮腰,祛湿除痹;
雷公藤清肿止痛,软坚散结;
赤芍、红花、丹参活血化瘀;
乌梢蛇搜风通络,消肿止痛;
砂仁化湿舒筋;
甘草和中解*。
10.金关片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功用:补益肝肾,祛寒止痛,活血通络。
主治:
肝肾不足,寒湿凝聚,瘀血阻络之顽痹,证见久痛不已,遇寒加重,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气短,倦怠,舌质淡或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或弦紧等。
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组成:雷公藤,续断,山药,细辛,制附子,茯苓,桑枝,桂枝,鹿角霜,秦艽,丹参,枸杞子,牛藤,鸡血藤,*精,淫羊藿,薏苡仁,*芪。
用法:制成片剂。口服,1次4片,每日3次。
宜忌:
饭后服用。
哺乳期妇女,胃脘痛及心肝肾功用明显损害者慎服。
孕妇忌服。
五、病重型
1.史氏痹痛散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搜邪剔络,活血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久病入络,胀痛难忍,关节畸形,难以屈伸。
组成:蕲蛇肉30克,露蜂房30克,炙地鳖虫30克,地龙干3克,晚蚕砂60克,蜈蚣2条。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每日3次餐后吞服,每次服1.5克。
方论:
本方由虫蛇类药物组成,均具有祛风燥湿,通络除痹,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定痛等作用。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后期邪人较深之症,如关节肿痛僵硬,活动受限,甚至佝偻畸形等,临床用之屡有良效。
也可配合使用白僵蚕,陈胆星等化痰散结逐瘀之品更具逐瘀化痰、搜邪剔络之功效。
本方为治标治实之剂。
2.滋肾活血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滋肾活血,清热逐瘀,消肿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证属(肾)阴阳两亏,痰血凝聚型.
本型病人病情较重,具有周围和中心型的特点.
病程较长,有的甚至长达数十年之久。
组成:知母15克,地骨皮15克,山茱萸20克,白芥子10克,胆南星10克,鹿角片15克,淫羊藿15克,雷公藤15克,穿山甲15克,乌梢蛇20克,黑蚂蚁7克(瓦片焙干研粉冲服),三七20克(研细冲服),红花5克,神曲5克,砂仁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二次分服。
加减:
关节疼痛较剧者加全蝎5克,地鳖虫10克;
得热痛减有寒象者去知母、地骨皮,加附片、川乌、桂枝;
肢体麻木、苔白厚腻,脉象濡滑者,加桑枝、细辛、僵蚕、防己、薏苡仁;
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伴发热、口干、烦躁、苔*厚腻、脉象数或滑数者,去鹿角片、胆南星,酌加生地、*柏、忍冬藤、白花蛇舌草。
方论:本证型的病机是肾阳损及肾阴虚火熏蒸,痰核内生,滞留关节,导致经络塞滞,肢体萎缩变形。
方中以知母、地骨皮、山茱萸滋养肾阴,清退虚火;
鹿角片、淫羊藿温肾壮阳,祛寒解凝;
白芥子、胆南星走骨豁痰;
黑蚂蚁搜风逐瘀,消肿止痛;
神曲、砂仁健脾化湿,舒筋除痹。
3.益肾蠲痹丸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功用:温补肾阳,益肾壮髓,搜风剔邪,蠲痹通络。
主治: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肌肉疼痛,瘦削或僵硬,畸形的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骨碎补熟地*,当归,延胡索,寻骨风等。
用法:制成丸剂。口服,1次8~12g,每日3次。
宜忌:
偶有皮肤瘙痒反应,停药后即消失.
妇女月经期行经量多者暂缓服用.
孕妇禁服.
对曾服用多种药物治疗的病人,在服用本品疼痛减轻后可逐渐递减原服药物。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