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骨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周三讲座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药一马
TUhjnbcbe - 2020/12/17 17:32:00

编者按:近期医学界热门话题,马兜铃属植物又上黑名单了!因为无知,所以惶恐,是时候解密中药了!

你破执了么?

破的什么执?

破的就是“研究同一事物只可能形成一个理论,凡是不符合这个理论的其它理论都是错误的”这个执!

破了这个执,思维水平就上了一个台阶。

接触到一个理论

首先看其逻辑上是否有问题,如果逻辑上没有问题,再看其适用范围的大小。这样即使同一领域的两个形式完全不用的理论,也不会在脑子里打架。

如果要驳斥一个理论

先看看逻辑上有没有问题,如果逻辑上没有问题,就去找这个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如果能找到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就可以完全把这个理论驳倒。

只有认识到理论体系具有适用范围

才能正确对待不同形式的理论体系,才能深刻理解在适用范围上,中医是高级理论,西医是低级理论,才能全面认识中医的优势和劣势,在治病养生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方式(参见历史文章《破执》)。

在对药物的认识上

中药理论也截然不同于现代西药理论,逻辑自洽,自成一套,并从多年前的古代验证至今。

什么是中药?

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用于调节人体动态平衡的药物。

最常见的中药就是各种花花绿绿的植物类中药,比如这棵马兜铃属植物——细辛。

中医治病是以偏纠偏

中医疾病观、治疗观

机体偏离了平衡,人就偏了,病了,治疗就是把失衡纠正过来,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参见历史文章《病、证、症》)。

中药治病是以偏纠偏

中药治病是用自己的偏性来纠正机体状态的失衡,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偏性就是*性,中药就是因为有*性才能治病,没有*性就不能治病,这就是中医“以*攻*”的真实含义,即以药之偏性治疗人之偏离平衡。说中药没有*是错误的。

中药偏性有大有小

偏性较小的中药,药力就小;偏性较大的中药,药力就大。比如大米和小麦,偏性很小,很少用来治病,多作为主食;而像砒霜、巴豆这类中药,偏性很大,药力很强,属于大*,可以用来治疗大病,这就是中医“大*治大病”的含义。

现在国际上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上海方案”,源于中医“砒霜、蟾酥和轻粉等”组方(详见文末“阅读原文”)。

砒霜、蟾酥和轻粉Vs白血病,在危及生命的偏性方面半斤八两,“大*治大病”在这里体现了。

用对中药不会显现*性

中药的*性正是用来纠偏治病的,如果身体有偏,药物正好能纠正,那么药物的*性在身上就不会显现。比如身体偏于寒,可以用热性的药物来纠正,药物的热性正好用来纠正身体的寒,所以身体上就不会有中热*的现象出现。

中药虽然有*,但是只要用对了,就不会在病人身体上显现出*性来。

设机体平衡为0,设机体偏阴寒为-,偏阳热为+,绝对数值越大,偏性越大,病越重,则白血病(-10)严重于伤寒(-2)。

设药物平性为0,偏阴寒为-,偏阳热为+,绝对数值越大,偏性越大,*性越大,则砒霜、蟾酥(10)*于麻*、桂枝(2)。

经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白血病(-10)用砒霜(10),-10+10=0康复

伤寒(-2)用麻*、桂枝(2),-2+2=0康复

用错中药会*害机体

比如,热性的药物用到正常人身上,就会打破身体原来的平衡,使身体偏于热,身体就会有中热*的现象出现。如果热性药物被错误地用到身体已经偏向热的病人身上,那就是病上加病,甚至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中医学里就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警示语:“桂枝入口,阳盛则毙;承气人胃,阴盛则亡”。桂枝属热,病人阳盛,也是属热,偏上加偏,就更加重了失衡,很可能就送命了。

设机体平衡为0,设机体偏阴寒为—,偏阳热为+,绝对数值越大,偏性越大,病越重

设药物平性为0,偏阴寒为—,偏阳热为+,绝对数值越大,偏性越大,*性越大,则砒霜(10)*于麻*、桂枝(2)

未经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正常人(0)用砒霜(10),0+10=10暴毙

正常人(0)用桂枝(2),0+2=2生病

阳盛之人(2)用桂枝(2),2+2=4阳盛则毙

阴盛之人(-2)用承气(-2),-2+-2=-4阴盛则亡

中药*性=西药*副作用?错!

中药的*性和西医的*副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偏性即*性,是中药的治病的基础,实际上就是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如果用对了,就不会有*性显现出来:但是如果用错了,就会*害机体。

西医对药物的研究分为药理作用、*性和副作用。

西药的药理

如某种抗生素他的药理作用是杀灭某类细菌,这是西医想要的作用,是药理作用。

西药的*性

西药的*性是指它对身体造成的损伤。*性一般用半数致死量来表示,就是试验用的小白鼠一半都死了需要多大的药量。如果这个药品能杀灭很多细菌、但是*性很大,吃一点点,小白鼠就死了一半,那么这个药品必须淘汰,因为*性太大,临床很不安全!

西药的副作用

药理作用是正作用,药理作用以外的作用是副作用。如这个抗生素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人吃了以后还会收缩血管,那么这个收缩血管的作用就是副作用。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如果一个高血压病人感染了细菌,那就要慎用这个抗生素,因为它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血压更高。

中药没有*副作用这个概念,只有*性。

*副作用完全是西药的概念。

有些中药厂家为了和国际接轨,特地在中药说明书上写着*副作用尚不明确,这也是中药盲。中药不能这样和西药接轨。

提示:

说中药没有任何*性,肯定是不对的,没有*性就不能治病;说中药没有*副作用,或者说中药*副作用小,也是不对的,中药用对了就无*,用错了,就完全是*药,起不到任何治病的作用,而不是副作用那么简单。

中药没有副作用。显现or不显现*性完全看中医的水平。

川乌,附子,含乌头碱,也是三天两头反反复复被叽叽喳喳的*药。所以,看水平,哈

中医纪元的病人没有一例出现肝肾*性,为什么呢?

用西医药理评价中药?错!

桂枝用到寒性病人身上,很安全,用到正常人或者热性病人身上就会出现*性。

中医的这种药物理论和西医完全不同。

西医认识药物的*副作用是用正常的小白鼠来做实验,所以如果按照西药那样做*性试验来评价中药,只要他们观察的指标足够细致,就能看出所有的中药都是有*的。

随着中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用西医这套药学理论来评价中药,最后发现很多中药都不能用,限制使用。


  比如附子,西方国家就不准使用,在西方国家行医的中医不能使用附子,一些寒性的大病就无药可用。

又比如砒霜,用在正常人身上,很少的量就可以导致七窍流血。按照西医的规定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量只能远小于致死量,但是这个量用到身体寒性很大的病人身上,可能还不足以纠正失衡。这样就可能出现因为药量不够,无法起到纠正病人机体失衡的作用,病也治不好。

如何看待台湾科研成果?

现在,根据中药“偏性即*性”,中药治病是“以偏纠偏”的原理,分析近期沸沸扬扬的台湾科研成果。

台湾科学家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发布重大研究成果称,整个亚洲的肝癌高发或与马兜铃属植物作为草药的广泛使用有关。

研究医院98例肝癌病理样本,结果78%具有马兜铃酸诱变的特征,大陆的89例47%符合。另来自越南的26例19%相匹配,来自东南亚其他国家的9例中的56%匹配。

但是,来自北美的个肝癌中仅有4.8%,欧洲的个中有1.7%与AA诱变特征相匹配。

基因突变特征确实性和地理分布的一致性,充分说明马兜铃酸及相关化合物,也就是含有这些*性化合物的马兜铃属及相关植物作为药用在肝癌发生中可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转化医学》杂志编辑还郑重其事在文章摘要前作了特别警示“中草药的黑暗面”。

有意思的是,评论中出现了不同声音。

上学白上,知识都不知道学到什么脑袋里了。连目前中国肝癌发病最主要原因是乙肝这个送分题都答错。

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医师

言下之意,肝癌归咎于中草药貌似罪责不相当?

退一步讲,假设这些不幸的人排除乙肝因素,确实是因为中草药的马兜铃而肝癌,根据中药“没有副作用,显现or不显现*性完全看中医的水平”的使用原则来看,台湾的中医师水平确实有待提高,78%误用误治,而47%的大陆貌似也好不到哪里……

不止现在,过去也有关于马兜铃的报道,今后也一定还会有关于马兜铃或其他名字*性成分的报道。

中药没有副作用。

显现or不显现*性完全看中医的水平。

并不鼓励大家长期吃中药。

实际上现在的中医界,即使最好的中医也基本都处在方证对应比较准确的水平,不能达到精准辨证,所以劝大家尽量避免长期吃中药。本文只是从求真的角度对理论的分析。

服用中药如何避免显现*性?

中药没有副作用。显现or不显现*性完全看中医的水平。

服用中药避免显现*性的三个条件:

1精通中医生理即生命运行规律和中医病理即病人身体各环节的变化;2精通中药药理即中药如何改变身体状态;3

定期根据身体变化调整用药,不能效不更方一个方子吃到底。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本文主要观点源于《什么是中医》(邹时祯著),淘宝店“邹时祯中医学堂”在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三讲座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药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