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不预设答案,组织和鼓励科学力量进行相应研究,正是最科学的办法。对于中医药而言,这也是最有利的做法。
▲8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图/新京报网
文
社论
“马兜铃酸”最近成了舆论场上的热词,其导火索系前不久美国的《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TranslationMedicine)发表了一篇有关于马兜铃酸与肝癌相关性的文章。文章称,马兜铃酸与亚洲肝癌广泛相关。这让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就此事作出回应称,我国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感染引起,是否与马兜铃酸有直接关系,尚无直接有力的数据支撑。
这其实不是马兜铃酸第一次引发争议。早在年,因被大量研究证明具有强烈的肾*性,世界卫生组织就开始提出对马兜铃酸药物的药物警报;而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马兜铃酸列为1类致癌物,将马兜铃酸类物质列为2类致癌物。
这次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的回应,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马兜铃酸的明显肾*性已被证实,我国也采取了相应的风控措施;二,马兜铃酸的肝*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但食药监总局“鼓励科学界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承诺“要根据人们对药品和疾病的认识,及时调整完善监管措施,确保公众健康”。
争议和质疑之下,监管部门的权威回应不容缺席。虽说这番表态,未能直接对马兜铃酸的肝*性进行“定性”,但秉持了科学精神,展现出了开放的姿态。这对于最终厘清马兜铃酸的肝*性争议非常重要。
马兜铃酸的肝*性到底有多大,是否与使用剂量有关,又是否有替代药材,这些都有待更为完整的研究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不仅关系到民众的医疗健康,也涉及相关的药品准入制度调整以及中医药的公信力。相关部门不预设答案,组织和鼓励科学力量进行相应研究,正是最科学的办法。对于中医药而言,这也是最有利的做法。
据悉,目前与马兜铃酸相关的安全性评价项目,正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药安全评价中心内进行。希望不久的将来,公众能够获得一个更为明确的“用药指南”,也为马兜铃酸之争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其实,马兜铃酸所引发的争议,对于如何促进中医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契机。比如,当前不少针对中草药材安全性的争议,多系一些国际研究结论而起,而鲜有我们自己的研究报告,抑或即便有也可能未展现出应有的影响力,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就此来说,从业界到学界再到研发机构与监管部门,都有必要采取更主动的介入行动,以务实科学的态度对中草药的安全性加以研究和评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透露,现行中国药典的中药里,仍有18.3%的药材没有详细说明,更没有*副作用说明。这种状态,显然亟待改善。
中医药的现代转型,近年来在顶层设计层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能排斥现代医学,当然更离不开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就此而言,“马兜铃酸”之争也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直接向社会呈现了中医药现代转型的重要性,也将带来相关研究的投入。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编辑:思凝
推荐阅读:
“代驾碰瓷”引发醉驾案,法律能否宽宥?
新京报快评
高铁还没开就把航班停了,别让川陕民众重温“蜀道难”
新京报快评
放任狭隘种族主义,澳洲别把中国留学生吓跑了
持牌管理是终结“现金贷”乱象关键
科学和宗教不能混为一谈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