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补泻是针对虚实病情起作用的两种药性。疾病的过程,尽管是千变万化的,但简而言之,都是邪正斗争的反应。虽然疾病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但都可用“虚”“实”加以概括。能够改善虚实病情,减轻或消除虚实证状的药性作用,就以补泻概之。
对于药物的补泻性能,早在《内经》已有许多论述。如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实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等论述。在“脏气法时论”中,更对五脏之苦欲,提出了用五味补泻的治疗法则。如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咸泻之。”后世医家对于药物的补泻性能论述更多。如张子和谓:“五脏各有补泻,五味各补其脏。……五谷、五菜、五果、五肉皆补养之物也。实则泻之,诸痛为实,痛随利减,芒硝、大*、牵牛、甘遂、巴豆之属,皆泻剂也。”由上可见,《内经》言补泻,是以脏腑苦欲论补泻,而后世言补泻,则是以扶正祛邪论补泻。明清医家对于药物的补泻性能,论述更多:如李时珍的“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更系统地论述了各脏腑的补泻药物。可见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药性的补泻。
补泻的药性作用,甚为广泛复杂,但简而言之,仍可从两方面加以概括:
补性药物的作用:主要是补益人体的亏损,增强机体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机能,改善虚弱症状。诸如益气、补血、滋阴、壮阳、生津、安神、填精、益髓等类药物,都是属于补性的药物。
泻性药物的作用:主要是祛除外邪与致病因子,调整机体和脏腑功能,以制止病势的发展。诸如解表、泻下、行气、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祛痰、消导等类药物,都是属于泻性的药物。
然而,药物的补泻作用,并非单补单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一种药物往往有多种作用,其中有些作用属补性作用,而有些作用属泻性作用。随着不同的配伍应用,而显现不同的补泻作用。如桂枝,发汗解肌属于泻性作用,而温阳、通阳则属于补性作用。又如茯苓,利水渗湿属于泻性作用,而健脾安神则属于补性作用。
在中医的治法中,补泻是两大治疗法则。药物补泻作用在临床的应用,首先辨清病情的虚实,一般虚证用补性的药物,实证用泻性的药物。如气虚、血虚的虚证,当用补气、补血的补益药来治疗;而气滞、血瘀的实证,则当用理气、活血祛瘀等泻性的药物来治疗。同一寒证,有阴盛的实证和阳衰的虚证之别,阴盛的实证,当用祛散寒邪的泻性药物来治疗;而阳衰的虚证,则又当用扶助阳气的补性药物来治疗。同一热证,也有阳盛与阴虚的不同,阳盛的实热证,当用清热泻火的泻性药物治疗,而阴虚的虚热证,则当用养阴生津的补性药物来治疗。但是疾病的虚实并非单一的,往往虚中挟实,或实证兼虚,临床治疗又当虚实兼顾,补泻并用。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总之,当根据邪正的消长,虚实的变化而酌性应用。此外,临床上又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以及“以泻为补”,或“以补为泻”的用法,这又是补泻药性在临床上的灵活应用。
中医传统治法
解表法 涌吐法 泻下法 和解法
祛风法 祛暑法 祛湿法 润燥法
理气法 理血法 祛痰法 驱虫法
固涩法 补益法 治痈疡法 消导化积法
开窍通关法 表里双解法 温里回阳法
清热泻火法 重镇安神法 平息内风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鸭跖草、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芦根
9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决明子
9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9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松节
9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伸筋草、寻骨风
9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瓜、蚕沙
9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蕲蛇、乌梢蛇
9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乌
9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威灵仙(3)
9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威灵仙(2)
9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威灵仙(1)
8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千金子
8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独活(3)
8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独活(2)
8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独活(1)
8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巴豆
8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牵牛子
8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商陆
8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甘遂、大戟、芫花
8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郁李仁
8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5)
7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4)
7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3)
7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2)
7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1)
7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芦荟
7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火麻仁
7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番泻叶
7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芒硝(下)
7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芒硝(上)
7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胡*连
6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银柴胡
6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骨皮
6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蒿、白薇
6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水牛角
6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草
6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赤芍
6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丹皮
6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玄参
6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生地
6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绿豆
5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熊胆
5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5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5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5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鸦胆子
5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马齿苋
5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头翁
5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蝴蝶
5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果
5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射干、山豆根、马勃
4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败酱草、大血藤
4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荞麦
4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鱼腥草
4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土茯苓
4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重楼(七叶一枝花)
4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蒲公英
4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4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心莲
4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连翘
4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银花
3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鲜皮
3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苦参
3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秦皮
3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龙胆草
3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柏
3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连
3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芩
3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知母
3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寒水石
3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膏
2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贼
2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浮萍
2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淡豆豉
2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葛根
2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升麻
2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柴胡
2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2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菊花
2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叶
2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蝉蜕
1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牛蒡子
1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薄荷
1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胡荽(香菜)
1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鹅不食草
1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葱白
1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辛夷花
1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1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1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细辛
1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芷
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羌活
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防风
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荆芥
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生姜(下)
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生姜(上)
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薷
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苏
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
未完,待续...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