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的明十三陵,每天前往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而在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一直被各历史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不仅由于其发掘出的珍宝,更是因其陵墓主人更是充满争议与话题。
说起这万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他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0岁继位,在位48年,是明朝众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在位前期与后期,可谓是有天壤之别,初期不仅有张居正等能人主持政务,自己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完全是一位勤勉明君的风范,不过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不上朝,致使国家几乎停摆,不仅使自己在史书之上留下污点,也给大明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
而本篇,我们来聊聊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万历二十年(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年)结束)由于明史清修,对这一战役的记载确实不多,在有限的记载之中,还多以批评为主,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场足以影响日后东亚格局的战争。明朝却是不得不打的。
往小了说像是大哥在保护自己小弟,小弟受欺负了。大哥总是要帮出头的,要让其他藩属国看到,瞧!让你们进贡不是白给的,关键时刻,我能保护你们。往大了说就是压制有可能崛起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小鬼子,保障自己利益(根据日本方面的史料,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丰臣秀吉的目标是明朝,丰臣秀吉就曾为侵略明朝制订了战略计划)。所以历来强硬的大明王朝在此局面下几乎是一定会出兵的。
一、背景分析,朝鲜战备松弛,日本暗度陈仓
此时的朝鲜,作为大明王朝的藩属国,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在国家体制方面也是向大哥学习,各种宫廷结构与明朝大体相当,当然学到的不仅是好的方面,就连坏的也是学的有模有样的,就连出的问题也差不多(无贬低的意思):朝鲜李氏王廷掌权、各种党争、各种王子叛乱,后宫的女人也来凑热闹,而且军事上重文轻武,有关于记载道:“人不知兵二百余年”。确实,朝鲜半岛在元末以后一直没有大的战事,在如此武备松弛,几乎不设防,加上日本方面暗地里积极备战,明面上频繁出使朝鲜表明“善意”,朝鲜一触即溃,一泻千里也就不足为奇。
而日本方面,刚刚结束了日本村与村的械斗局面,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成为大村长(开玩笑啦,此时日本的实力不可小觑)。说到丰臣秀吉这个人,乃是一个枭雄,出身卑微,生于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从足轻,也就是下级步兵做起,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同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另外两位是德川家康,丰臣秀吉)后实质的掌权人。又一步一步的确定地位。对内建立新的封建体制,扶植城市的发展。对外四处征伐,剿灭降服其他势力,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统一了日本。
虽然是百废待兴,但是从战场走出来的士兵战力很高,可以说是兵强马壮之际,而且立国封赏是大事,区区四岛哪够一众功臣封赏,再加上刚刚平定的新势力嘴服心不服,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让自己内乱还不如去霍霍别人呢!这叫啥转内部矛盾为外部矛盾,还等什么?干吧!又刚好有在内乱的朝鲜这只小羊(并不肥,)对外可以开疆拓土,对内可以稳定局面,想要封地是吧?那打下来哪里哪里封给你,封给他,成不成看你拼不拼啊,我“空头支票”是开好了。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呵呵,这野心够大的)。
丰臣秀吉以上临下的国书:“夫人生于世,虽历长生,古来不满百年焉,郁郁久居此乎?不屑国家隔山海之远,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馀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贵国先驱而入朝,依有远虑无近忧乎。”
二、发动战争,日本势如破竹,朝鲜一泻千里
文禄元年(年),丰臣秀吉以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调动了军队30余万,以15万兵力入朝作战,其余作为预备队。于釜山、庆州一线登陆,拉开侵略朝鲜的序幕。开始了这场历时七年的侵略战争。久疏军事的朝鲜哪里是准备充分的日本的对手,匆忙组织起义军也是无力对抗,
4月14日日军于釜山登陆,5月2日就攻克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陷平壤。那是一个摧枯拉朽。仅仅一月有余就形成了:“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仅靠近明朝边境义州一带尚存,请求明朝援助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的局面。朝鲜掌权人也是准备做个亡国之君“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其实是想多写一点朝鲜的战争场面,比如战死多少人,决不投降,哪个城池坚持多久啥的,可是没办法,就像是太快了,没感觉那啥的。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朝鲜名将李舜臣指挥下的海战吧,前后以极小的伤亡击毁击沉日军舰船余艘。但是海战无法左右战争走向。该败还是败了。
三、明朝出兵,诸多困难,一波三折
古人早有一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我这种大哥旁边怎么可以有只猴子在跳呢?更何况让我挺讨厌的这只猴子还在欺负我小弟。没说的,不能怂啊!
“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这种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明廷上下,基本达成了“迎敌于外,毋使入境”的共识。
这段时期明朝的情况,大家也知道,没好到哪儿去,后张居正时期,明朝正在一点点滑向衰落的深渊,西北诸多战事、辽东女真虎视眈眈、太湖农民起义、广东白莲教起义,也是小事不断。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有内患之忧,但是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王朝骨气来说,必定会出兵,话虽如此,但也是有诸多的困难的。
首先,情报误差:那时候不比现在,啥事一个电话,卫星一拍完事,那是靠探马、靠书信一站一站传过来的,消息闭塞的很先不说情报消息的时效性,日本入侵朝鲜了,明朝朝廷上下难以接受啊,这是耍什么花招,以至于要华挺大的功夫去甄别,就算这个事情是真的,那还存在朝鲜为了让大明王朝出兵,夸大事实或者虚瞒消息的嫌疑呢,比如首战奇袭平壤就吃了这个亏:朝鲜情报指出平壤只有多名倭军,实际交战后估计倭军有上万人。加上地形不利,辽东游击史儒力战而死,副总兵祖承训败出城外。《明史朝鲜传》:“仅以身免”,而朝鲜史载则,表示明军战损并不大,而且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的两个弟弟极有可能也在此战中阵亡。但是首战就是这样一个失败的结果。像这样的恐怕不止这一次。所以明朝意识到朝鲜战事非同小可,决议积极备战。
其次,粮草后援:几十万大军战场厮杀,拼得不仅是战斗素养,更打得是粮草,打得是后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不说距离较远,交通不利,就是朝鲜败得太快,以至于明朝出兵迅速,征调粮草入朝也需要时日。那我帮你朝鲜打战用你的可以吧?还是不行,各地陷落,朝鲜政府对于地方的掌控已经完全失控。乱糟糟的,中央也不知道地方的详情。也是毫无保障。熟悉近代的“抗美援朝”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得情况是有多艰苦。
还有,指挥和士气问题:朝鲜希望明军能由朝鲜将领指挥,明朝将士又不太信赖朝鲜军的实力,指挥不明,出的问题就多,在战场上被拖后腿的战例不少,据记载祖承训指出:
同去平壤的还有名的朝鲜军,结果临交战时,名朝鲜军率先溃逃,剩下的名则与对方有所交谈。同时,明军多有遭弓箭射伤与射死,根据朝鲜的情报,倭军只有铁炮与长剑,所以怀疑射箭的是朝鲜人。经过朝鲜使臣的反复申辩,杨绍勋总兵后来接受了朝鲜的解释,也就是军情是由朝鲜的节度使提供的,可能侦查有误,关于射箭一事可能是因为朝鲜兵器落入倭军手中,或者是因为有朝鲜人遭到俘虏,才受到倭军指使。
最主要的是,友军溃败,明朝将士不是神,不会无动于衷,士气多多少少会有打击。基于此,第二波明军援朝之后,指挥权只能在大明王朝手里,战场规划,军马调动,如何打,怎么样才可以胜。才有第一次谈判。
四、谈判闹剧,语言不通,鸡同鸭讲
前往日本以沈惟敬这个“卖国贼”为主导的谈判如下:
日本方面条件: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随后以小西如安为主日本使团前往北京:
在沈惟敬欺上瞒下,虚报日方条件下,明朝方面条件: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明朝朝廷不知道是沈惟敬搞的鬼,于是就按日本投降为前提的册封,派遣使团前往日本册封:
诏书内容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
丰臣秀吉听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时,勃然大怒,朝鲜半岛的战火重新点燃。
五、战火重燃,明军三路进攻,日军殊死顽抗
从来就没有和平是谈判桌上面得来的,竟然谈不拢,那就打。日军出兵包括海军在内14万人,明军出兵包含水师在内7万余。进行战略反攻。日军先是以惯用手段偷袭了漆川岛(世济岛北端西)的朝鲜海军。使朝鲜海军覆灭,掌握了制海权。不过陆地上就不是日本的舞台了,虽然初期日军比较顺利,接连攻克泗川、南海、南原、光州、全州、黄石山、金州、公州,兵锋直指汉城。
不过,冒进的日军在稷山北与青山遭到当头痛击,日军被重兵包围,死伤惨重。不仅如此官复原职的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朝鲜海军,击毙日军主将来岛通总大败日军海军。日军攻势被瓦解,再无继续北进的能力。战场天平逆转,优势来到中朝联军。随后虽然中朝联军遭遇蔚山战役惨败,但是经过短暂调整,分三路向日军发起进攻(东路军麻贵率军3万余人,西路军刘綎率军2万余人,中路军李如梅率军1万余人)。先后收复晋州、泗州(后又陷落)。战场形式进入拉锯状态。但是因为后勤后援的问题,压力全部在日军一方。
就在战场形式瞬息万变之时,日本后方起火,丰臣秀吉死去,导致日军军心大乱,接连后撤。明朝联军军乘势追击,斩获甚多。陆上全面收复失地,海上对日进行阻击,露梁海战中。明朝联军以李舜臣、邓子龙战死的代价重创日军。消灭完朝鲜半岛残余日军后明军也开始撤出朝鲜。值此明日朝三国大战结束
《平倭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六、战后态势,各方的影响
万历朝鲜之役持续了七年之久,最后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结束。发动战争的日本在朝鲜掳掠较多的资源技术回国,但是也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得到了丰臣秀吉身死,德川家康夺权。日本上下重新洗牌的局面,而朝鲜半岛历经战火洗礼,从亡国到复国,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军队掳掠。战后百业萧条,代价沉重。
而明朝,这胜利也是来之不易,耗费大量钱粮(近八百万两),由于此役,削弱了辽镇的军事实力,使得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最终灭亡明朝。但是,这是必打之战,有很多不利后果,也无法否认这场战役的意义,在这场维持东亚秩序的战争中,如果日本在这个时期彻底占领了朝鲜,恐怕侵华战争恐怕就要提前了。#明朝那些事#
注:部分资料以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单选
你认为“万历三大征”中哪一次战役对后面局势影响最大?
平定蒙古人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