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骨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耕读之廿二读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常识
TUhjnbcbe - 2023/11/15 21:14:00

在旅行的途中和景区,时常能见到沧桑、雄伟又漂亮的古建筑。除了走马观花之外,为了对这些屹立数百上千年的古建筑有更多的了解,便买来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和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一读。梁思成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大学问家,民众是清楚的,林徽因在民众的心目中,则可能更多的是女文青式的一代才女,“你是那人间四月天”和“若你安好,便是晴天”大概也是家喻户晓,其实她在美国留学,主要修习的是建筑,写诗只是她的业余爱好。

《中国建筑史》封面《中国建筑常识》封面

梁启超的著作在早年也算是读过一些,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目录学方面的《西学书目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而其儿子和儿媳的著作则是第一次阅读。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重于考证,写作严谨;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则于介绍,文风盈丽。无论2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见解均高度统一。

1、在建筑材料方面,以木料为主。即便是世界各国早已采用石料替代较为原始的木料之后,我国仍始终保持以木料为主要建筑用材。现存最早的木建筑,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认为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年)。梁林伉俪在山西五台山调查古建筑,首次发现这座唐代古建之时,正是年7月初,几天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可能因此而暂停了在山西的调查,从而错过了50公里外,坐落在五台县西南阳白乡李家庄阳白沟小银河北岸的南禅寺,16年后,山西考古人员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该寺的大殿始建(或重修)于唐建中三年(公元年),比佛光寺大殿至少早75年。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常识》中认为,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是第二古老的木建筑,始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年)。但随着各地多次的文物普查,发现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更早的木建筑还有十多处。现存最古的木塔则是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

而砖石建筑多用于桥梁、陵墓、防御工程和水利工程,如蜿蜒起伏在余公里山脊上著名的万里长城,又如众多古城的城墙、门楼,均为砖石材料建造。而最常见的砖建筑是全国无数的佛塔,其中河南嵩山嵩岳寺的砖塔是我国现存佛教建筑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建筑,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年)。石建筑则当推河北赵县的石桥“赵州桥”,在主券上加小券造成的“空撞券桥”,被林微因夸赞为“无比聪明的办法”,这一建造方式,直到年才初次被欧洲人采用。

2、在结构方面,采用“构架制”,即竖起四根垂直的立柱,在其上端架设左右两横梁、前后两横枋,形成四周相互牵制的“间架”。再在两梁枋之上层叠起梁架、横桁、木椽,及其他附属木造,以支承屋顶。通常一座建筑由若干“间”组成,每“间”之间用木板或砖石垒砌作墙,以间隔出多个房间。“构架制”的特点是,房顶的全部重量全由构架负担,无论是屋内各间的内墙或整座建筑的外墙,都只是起到间隔的作用,并不承重,从而门窗可随意设置,不受建筑物承重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构架制”,除屋顶部分外,实质就是现在各国建筑普遍采用的“框架结构”。

3、在造型方面,外部特征明显。翼展的屋顶,柔和壮丽,是中国建筑物的冠冕,被视为神秘风格的特征。崇厚的阶基,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与屋瓦飞檐遥相呼应。红墙绿瓦,雕梁画栋,既起到装饰的作用,又能很好的保护木材。

4、最具中国特色的“斗拱”,中国古建筑,主要是大型的重要建筑,屋檐飘出较多,故有言“飞檐”,为了能够承托起飘檐,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用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以承托屋檐能较大程度的向外伸延。斗拱形态美妙,结构复杂,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和美学感。

此外,中国的古建筑从上到下,由里至外,大胆袒露所有构造,毫无畏缩遮掩,大如梁、椽、屋脊,小如箍头、合叶、钉,莫不全数呈露于外,一目了然。

梁思成绘:中国建筑主要部分名称图梁思成绘:中国建筑之ORDER(柱式)图

从现存的古建筑看,自唐至清,建筑形态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屋檐飘出的深度逐步减小,斗拱比例也同步缩小,立柱的用材也没有唐时期的粗大,形体日益简洁,更注重细节和装饰。

我们评价好建筑,必需是实用、坚固、美观共存。以此为标准,中国古建筑的弱点也就非常明显了。一是木料的使用,特别是木梁太过浪费,古人缺乏力学知识,生怕承重不及,往往横梁用料过宽造成浪费。二是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应用不多,致使屋架的耐用性欠缺,建筑物使用时间不长。三是地基太浅,基础不牢。木材远不及石材耐久,容易腐毁,更怕火灾;结构不够稳固,地基又缺乏足够的深度,致使建筑物容易倒塌,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缺陷。因此,中国数千年文明史,能较完整留下的古建筑总是不多。梁先生还认为“住宅建筑,古构较少,盖因在实用方面无求永固之必要,生活之需随时修改重建”,这更是在主观上就没有百年大计的愿望了。但愿自称为基建狂魔今人,不要再承传如此想法,无论建筑还是城市建设还是要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古民宅留下来的就更少,又或是民宅的建构和形态当然不如宫廷、寺庙,梁林伉俪对古建筑的考察自然就着重于宫苑陵寺观,而对居民的考察则极少,仅在《中国建筑常识》第六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有“山西居民”一小节,也是极为简要。

拜读梁林伉俪2书,可以证实他们是真伉俪。《中国建筑史》是一本学术体系完整的著作,独立署名梁思成。《中国建筑常识》是一本由多篇文章汇编而成,独立署名林徽因,但在《中国建筑常识》的9章当中,有6章注明在期刊首发时的署名并非林徽因独著,甚至林徽因还不是第一作者。第二章原发期刊署名为梁恩成、林徽因、莫宗江;第三章为《中国建筑史》的第六章,在此标注为由林徽因执笔初稿,但在《中国建筑史》中却无任何说明;第五章原发期刊署名为梁恩成、林徽因、刘敦桢;第六章原发期刊署名为林徽因、梁恩成;第八章原发期刊署名为梁恩成、林徽因;第九章原发期刊署名为梁恩成,但当时已附注了“同林徽因分工合作,若干部分还偏劳了她”。可见,伉俪的文章是不分家的,可以随意署名发表,又或者这也符合婚内财产共同拥有的法例。但2位的文风差异不少,细心的读者应该可以读出文章究竟出于谁手的。

种*皮,与其说是种,不如说救来得真切。我在《耕读之七:读加缪《鼠疫》,小小收*眼》中已经讲述了这片果林的前世今生。这一年,继去年救活20多棵龙眼,3棵*皮,2棵杨桃树和若干香蕉的基础上,继续除草砍藤,又开出一片果林,多救活14棵龙眼、13棵*皮、1棵芒果和若干香蕉。因劳力不足,就没有在果树下再垄田种菜了,这片便成了纯粹的果林。既是水果生长有大小年的缘故,也有勤加照料的功劳,今年的龙眼和*皮都丰收了。*皮早在上个月初就已经收完了,只是我的读书拖沓,现在才读罢梁林伉俪的大作,才趁着写写读后感的时候一并记下*皮的种植。

这些*皮树已有30多年的生长期了,每年2-3月间开花,然后结果,7月初开始成熟。期间勤除草,略施肥,将旁边水沟的淤泥清上来作培土。*皮,果不大,皮*肉软,甜中带酸,酸中带甜。这里种的*皮有鸡心皮和牛心皮2个品种,区别在于果的形态,鸡心皮像心形,牛心皮为圆形,鸡心皮通常比牛心皮略甜,更得人们喜爱。不并是所有人都喜欢吃*皮,喜欢者就是爱那种甜中带酸,而且遵习俗信其“正气”,不喜者自然是嫌其酸。除作水果外,广东人什么东西都入菜谱,有*皮蒸鸡、蒸鱼、蒸排骨,要的就是酸酸甜甜的味。

据说,*皮的果叶根核均能入药,有行气消食化痰之功效,可治食积胀满疝痛脘腹疼痛痰饮咳喘感冒哮喘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等等等,具体怎样治,请问良医。

左是鸡心皮,右是牛心皮#乐享周末分享#
1
查看完整版本: 耕读之廿二读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