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青龙汤加减治愈哮喘一例
杨某,男,54岁。初诊∶年6月20日。
主诉及病史∶咳嗽喘促,痰稠难咯色白,入夜尤甚,发作时大小便次数增多或有失禁,伴有畏寒感。
诊查∶舌淡苔白,脉沉细滑。
治法∶以温化为治,"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炙麻*6g姜半夏10g云茯苓12g嫩桂枝6g杏仁泥10g焦白术10g五味子10g橘红12g橘络6g补骨脂10g粉甘草5g3剂
二诊∶年6月27日。药后咳喘渐平,痰稠转清,较前易咯,舌脉同前,再以温化为主。原方加苏子10g以降气逆。7剂。
三诊∶7月4日。咳喘大减,痰已易出,畏寒亦明显减轻,唯夜寐稍差,舌淡苔少,脉细略弦。原方加远志10g,夜交藤15g。3剂。
四诊∶7月8日。药后哮喘已平,悸减寐安,舌淡苔薄白,脉细濡。再以原方药3剂调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为喘和哮的不同之临床表现,然喘与哮在临床上不能截然分开,常常合并为病。对于哮喘证要审其病因,辨其虚实,再立法用药。盖哮喘初起,病多在肺,久则母病及子,肾气亦受耗损,则气逆更甚,既不能滋养肝水,也不能上济于心,心肝失养,则心悸、寐差等症俱出。其畏寒,喘促乃寒饮束于肺,而发作时二便失控等为肾元耗损之故。根据"急则治其标",先用小青龙汤加减以温肺平喘,补骨脂一味益真元而助纳气,当发作控制后,再采用治本缓调法。三诊时哮喘已瘥而略见心血虚之象,故以枣仁养血安神,续服3剂,诸症皆除。
四、法风活血法治愈行痹一例
王某,男,38岁。
住院日期∶年1月6日。
主诉及病史∶1周前因汗出当风而发关节红肿热痛,以膝关节为著,周围有散在结节和红斑,膝、踝,肘、肩关节游走性疼痛,但不甚剧烈,屈伸不利,局部关节处有灼热感;发病时即感咽痛,口不渴,身无汗,不恶寒,二便正常。既往体健,无关节炎病史。
诊查∶入院后检查,心肺正常,四肢大关节外观无红肿,膝关节处可见散在结节性红斑。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滑。化验∶血色素11g;白细胞;中性51%,淋巴43%,大单核6%,血沉78mm/1h,抗链"O"1∶。
辨证∶系风湿之邪,流窜经络。治法∶治以祛风通络,活血祛湿法。
处方∶紫苏叶10g薄荷10g防风10g苍术12g忍冬藤30g桑枝30g羌独活各10g灵仙12g海风藤15g络石藤12g当归12g红花10g
水煎服7剂。并嘱趁热服,服后盖被取汗。
二诊∶服上方药后,微汗出,自感全身舒适,关节疼痛亦减,灼热感已不明显。药证相投,拟守原方,加寻骨风30g、川芎10g以助祛风活血之力。
三诊∶药后汗出较多,但觉全身舒适轻松,关节已不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略细。风邪已基本驱除,唯防汗出太过,故方中去苏叶、薄荷、苍术,加丹参20g、牛膝15g、老鹳草20g、豨签草15g,加强活血通络祛湿之品,以利关节。
四诊∶上方药连进20剂,关节疼痛消失。唯近日咽痛较明显。查咽部微红,舌脉同前,抗链"O"1∶,血沉23mm/1h。拟原方减羌独活、牛膝,加牛蒡子15g、板蓝根30g以清热利咽。五诊∶上方药继服10剂,患者情况良好,无关节疼痛,未见结节红斑复发,咽亦不痛,复查血沉,抗链"O"已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湿之邪客于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肢体关节疼痛;风性善行而数变,走窜经络骨节,故发为游走性疼痛;筋脉失于气血濡养,故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灼热,并有红斑咽痛,为内有郁热之象。此例由汗出当风而罹病,风邪为此病之主因,风邪不除,痹证难愈,祛风之法,应予辛散发汗,使邪有出路,从汗而解。故初诊方中给予苏叶、薄荷、防风、苍术等外开皮毛,疏解风邪。遵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故方中佐以当归、红花等活血之品,以助祛风之力。症现夹热,方中配以忍冬藤以清其热,而此药系忍冬之藤蔓,不仅能清热解*,且可达四肢经络。一诊后汗出而感全身舒适,再诊汗出较多,症亦大减。使用汗法应适可而止,不宜过度,故三诊时去发散之药,予以活血通络、搜风祛湿之剂,服后诸症悉除而获痊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