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骨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名医魏长春常用效验方百首上 [复制链接]

1#
01

蝉蚕清透汤

处方:蝉衣9克,僵蚕9克,桑叶9克,菊花9克,人参叶9克,鲜芦根30克,白茅根15克,连翘12克,玄参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透邪、兼护气阴。

主治:发热畏风,头痛咽痛,或有鼻衄,口干尿赤,神倦形瘦,脉细滑,舌红苔薄白。

按语

本方为秉体阴虚,外感发热者,或体虚邪恋,反复发热,气阴已损者而设。方中蝉衣、天虫乃汲取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以此二味为主治疗温病杂气之经验,透达外邪,清热利咽,抗御病*;桑叶、菊花辛凉解表,清利头目;芦根专入气分,茅根能入血分,均能清热生津;人参叶补中带散,能益气达邪,生津止渴;连翘、玄参清热解*、利咽保津。若兼有咳嗽者可加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若夏秋纳少、胸腹痞满、苔薄*者,可加甘露消*丹清化湿热,理气和中。

02

柴豆汤

处方:柴胡10克,*芩10克,*参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7枚,天花粉15克,大豆卷10克,白茅根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湿,透达伏邪。

主治:伏邪留恋,汗出而热不解,皮肤灼热,胸胁苦满,肌瘦,微咳或低热长久不退,舌深红者。

按语

本方系由《金匮要略》附方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加大豆卷、白茅根而成。其中,柴胡能治寒热邪气,胸胁疼痛,解少阳之半表;*芩清热燥湿,解少阳半里;生姜、红枣和营卫;甘草调诸药,天花粉生津液,清烦热;白茅根凉血利尿,清透伏热;大豆卷驱风,逐湿,通络;诸药合用能使伏邪湿热从里达表,故对邪伏津伤,湿热未净,低热缠绵不解者有效。

03

五叶二根白薇汤

处方:桑叶9克,淡竹叶9克,人参叶9克,紫苏叶3克,藿香叶6克,鲜芦根30克,白茅根30克,白薇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邪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适用于外感风寒、暑湿,失于透达或早进滋阴之品致邪气留恋内伏,低热持续,胸腹满闷,头眩,肢酸,胃纳呆钝,小便短赤,或有微咳盗汗,脉弦滑或弦细,舌红燥、苔微*或白糙者。

按语

本方据薛生白治“湿邪蒙绕三焦”用五叶、芦尖、冬瓜仁之法化裁变通而成。取桑叶辛凉解表;竹叶清心利尿,祛痰清热;人参叶寓散于补,扶元逐邪,益肺和肝,生津止渴,清暑解热;苏叶疏散风寒,行气宽中,解郁下气;蕾香芳香化浊,解暑逐湿;芦根、茅根甘寒多汁,既有清热凉血之功,又无凉遏恋湿之弊,并能养阴生津,利尿化湿;白薇入血分,透邪退热。用以治疗虚体外感留邪或夏秋原因不明之发热均有良效。

04

化瘀清血汤

处方:鲜生地24克,生大*6克,丹皮6克,紫草3克,玳瑁9克,藏红花3克,白薇9克,归尾9克,紫花地丁24克。

用法:水煎服(其中玳瑁须先下,鲜生地、生大*煎前先同捣)。

功效:凉血解*,化瘀止血。

主治:温*发斑,便血齿衄,舌紫有裂纹及血分热*所致的过敏性紫癜。

按语

此方系魏老采撷近代名医曹炳章的经验化裁而成。玳瑁功近犀角与丹皮、生地合用,含犀角地*汤之意;大*凉血通便化瘀,使热*下泄;紫草、紫花地丁清热解*;白薇清透血分邪热;诸药合用以制止血热妄行。若内伤杂病,血虚发斑则非本方所宜。

05

龟斛玉女煎

处方:龟板30克,鲜石斛9克,天花粉3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大生地30克,麦冬24克,淮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煎时先入石膏、龟板。

功效:滋阴凉血。

主治:温热病日久,灼伤肺津及胃液、肾阴,口干,舌燥,干咳,气促,肌瘦,脉细数。

按语

此系景岳玉女煎以生地易熟地再加味而成。石膏、知母、花粉清肺胃之热,兼能润燥;麦冬、石斛养肺胃之阴;生地滋肾凉血;龟板补肾填精;牛膝引伏热下行。全方标本兼顾,上、中、下三焦并治,用之颇有效验。考《温病条辨》有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及竹叶玉女煎二方,分治上焦、下焦,气营两燔之证。魏老此方则以治疗热病后期津液亏损为主,凡久病阴虚烦渴及消渴症亦可选用本方。

06

五味消*加神犀丹

处方:银花9克,野菊花9克,蒲公英9克,紫花地丁9克,紫背天葵子6克,神犀丹1粒。

用法:以前五药煎汤,分二汁吞服研碎之神犀丹。

功效:清热解*,凉血化斑。

主治:温热病发斑疹,身热,舌红绛,脉沉数及外疡疔*重症。

按语

五味消*饮为《医宗金鉴》治疗外疡之剂,善于清热解*,散结消肿。《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属火,故亦可变通应用治疗热入血分之证。今复加神犀丹清营凉血,其效益宏。神犀丹由叶天士制订,首载于《温热经纬》,方用犀角、石菖蒲、*芩、大生地、银花、连翘、板蓝根、淡豆豉、元参、花粉、紫草、金汁水组成,制成丹剂以备急用。

07

清肺六二汤

处方: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桑叶9克,批把叶9克,鲜芦根60克,白茅根30克,知母9克,浙贝母9克,苦杏仁9克,冬瓜仁9克,北沙参9克,南沙参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肺化痰,生津止咳下气。

主治:适用于元虚邪实、阴虚气弱,风温犯肺,肺气上逆,高热咳喘,或痰中带血,舌红燥、苔薄白,脉滑数者。

按语

本方系根据苇茎汤、泻白散和清燥救肺汤三方化裁而来。全方由六对药物组成,具有轻清宣泄、祛邪保津、化痰利肺之功。其中桑白皮、地骨皮清泄肺热;桑叶辛凉解表,枇杷叶下气止咳;浙贝母清化痰热,知母泻火润燥;芦根甘寒多汁,能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茅根兼能凉血止血;苦杏仁宣肺平喘,冬瓜仁涤热排痰;北沙参、南沙参清润养肺、止咳祛痰。如热势盛者,可加*芩、桅子;大便干结者,可加瓜蒌仁;痰血多者,可加仙鹤草、旱莲草;津亏甚者,可加生地、麦冬、石斛。

08

加减小青龙汤

处方:生麻*1.5克,桂枝1.5克,白芍6克,炙甘草3克,五味子1.5克,干姜1.5克,制半夏9克,款冬花9克,苦杏仁9克。

用法:滚开水泡汁饮服。

功效:散寒化饮,止咳下气。

主治:素患支饮新感外寒,恶寒,咳嗽有痰,胸膺作痛,两颧高突,面色萎*,舌质淡红,脉象弦细。

按语

用小青龙汤方药泡汁饮服,治疗支饮咳喘,系近代名医范文甫的经验。魏老认为此法简便廉验;证之临床,确有独到之处。此方乃小青龙汤之变剂用性味平和之冬花、杏仁易辛热之细辛,增强其化痰下气之功,其效益彰。

09

加味桔梗苇茎汤

处方: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鲜芦根60克,生苡仁30克,桃仁15克,冬瓜仁15克,紫菀9克,白前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肺排脓,化痰止咳。

主治:适用于肺痈,咳嗽,气促,咯吐臭痰或脓血,胸脘胀闷,脉滑数,舌红、苔*者。

按语

本方由桔梗汤、苇茎汤加白前、紫菀而成。其中甘、桔,宣肺,祛痰,排脓;苡仁、桃仁、冬瓜仁化痰排脓,活血祛痰;苇茎原系苇秆,今用芦根替代,以清肺胃之热;白前、紫菀,善治胸胁痞满,咳逆上气,久咳唾血。

10

清肺开音汤

处方:射干3克,马兜铃4克,冬瓜仁9克,蝉衣3克,生牛蒡子9克,安南子9克,南沙参9克,生甘草3克,枇杷叶9克,川贝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肺利咽,祛痰开音。

主治:外感风热,咳嗽,音哑或小儿麻疹后肺热未清,音哑或有咽喉作痛,脉滑舌红。

按语

此方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以及“金实则不鸣”之意而制订。射干散结开痹;兜铃清肺祛痰;冬瓜仁轻清开胸隔;蝉蜕清凉治失音;牛蒡润肺利咽隔;安南子又名胖大海,能泻火利咽开音;南沙参养肺化痰;生甘草解*清咽喉;枇杷叶清肺降气;川贝母养肺化痰。若胖大海缺货,则可用瓜蒌皮9克代之;亦能宣肺开音润燥。若有鲜梨,用鲜梨一个,连皮去心切片与各药同煎,其效更佳。

11

开摄汤

处方:生麻*1克,桂枝1.5克,生白芍9克,炙草9克,干姜1.5克,五味子1克,细辛1克,姜半夏6克,化龙骨12克,生牡砺12克,附子3克,甘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寒,祛痰饮,温心肾,止咳喘。

主治:阳虚体质,高年体衰,素患支饮咳喘,新受外感,头汗心悸,烦躁,脉迟,舌质淡白之喘脱证。

按语

此方定名为开摄汤,乃取古人所谓开太阳,摄少阴之义。由仲景小青龙加龙牡、熟地、附子、杞子而成。小青龙乃化寒饮,逐风寒治支饮咳喘之名方。今加附子温补心肾之阳,杞子滋补心肾之阴,王孟英称誉其为小复脉汤,熟地补肾阴养心血,龙牡宁心止烦敛汗,五药合奏培补心肾、纳气归根之功。全方为标本兼顾,心肺肾并治之剂。凡体实或新病者则非本方所宜。

12

三子贞元饮

处方:苏子9克,莱菔子9克,白芥子9克,大熟地15克,当归6克,炙甘草3克,地枯萝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化痰下气平喘。

主治:适用于肺虚肾亏,痰湿内停,咳逆,气喘不得平卧,痰白而稠,胸闷,面浮,头晕,肢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者。

按语

本方由三子养亲汤合贞元饮加味而成。方中苏子降气平喘,白芥子温肺散寒,莱菔子消食下气,三子均有化痰作用;熟地温润补肾;当归治咳逆上气;炙甘草温中下气,能治脏伤咳嗽,合用则培本扶元;地枯萝宣肺利水,疏通三焦。若热咳咽干者,去白芥子加牛蒡子;若无食滞胸腹胀满之证,可去莱菔子;肾亏气短甚者,可加刀豆子、枸杞子;心悸失眠者,可加五味子。

13

三合散

处方:银柴胡9克,生白芍9克,枳壳3克,生甘草3克,北沙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1.5克,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生苡仁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肺退蒸。

主治:适用于阴虚潮热,肺痨咳血,失眠,盗汗,头晕,脉细数,舌红、苔少者。

按语

本方由四逆散、生脉散、泻白散组合变通而成。其中银柴胡善治骨蒸劳热;白芍调和肝脾;枳壳理气消胀;甘草和中;沙参、麦冬、五味子养气液;桑白皮、地骨皮清肺退虚热;苡仁和胃化湿。合之则养阴清热,其效更显。

14

虫蚧黑锡生脉散

处方:蛤蚧1对(去头足),冬虫夏草9克,人参6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黑锡丹2克(吞)。

用法:前五药用水煎二汁,分送黑锡丹。

功效:补益心肾,纳气平喘。

主治:病久元神衰弱或患肺痨、肺痿、肺胀,突发咳喘不能平卧,心悸怔忡,自汗肢冷,尿少,面足浮肿,面容苍白,脉细促或沉弱,舌淡红。

按语

此为心肺肾并治之剂。蛤蚧咸平,长于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冬虫夏草甘温,乃平补阴阳之品,能滋养肺肾,敛汗止血;黑锡丹(黑铅、硫*合炒成珠,沉香、肉果、补骨脂、附子、广木香、肉桂、葫芦巴、小茴香、川楝子、巴戟肉、阳起石等组成。制法与药量从略。)功能镇纳阳气,定喘固脱;生脉散保肺复脉,益气生津,敛汗。若肺阴亏损者可再加入西洋参。症情缓解后可用*参替代人参,紫河车替代蛤蚧,续服数剂,巩固疗效。

15

玉竹养肺汤

处方:生玉竹15克,川石斛9克,生白扁豆12克,北沙参9克,茯苓12克,枇杷叶9克(刷去毛),川贝母3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润肺止咳和中。

主治:内伤久病,肺阴亏损或肺痨,低热,干咳痰少,或夹有血丝,气短纳呆,脉滑舌红。

按语

此方系据《薛生白医案》所载,再参合临床经验加味而成。其中玉竹、北沙参清润养肺;茯苓、白扁豆、炙甘草益气和中;杏仁宣肺下气;川贝润肺化痰;枇杷叶止咳下气;石斛养胃生津。全方以内伤久病,重在调和肺阴不足,药宜凉润为旨。若支饮咳嗽痰多者忌用此方。

16

三子香旋控涎汤

处方:苏子9克(包),白芥子(包)6克,莱菔子6克,香附9克,旋覆花(包)9克,茯苓12克,生姜3片,生苡仁12克,控涎丹1.5克。

用法:前八味药用水煎二汁,分送控涎丹。

功效:化痰蠲饮,散结下气。

主治:悬饮或渗出性胸膜炎,胁肋胀痛,咳嗽气急,脉滑或沉弦,舌红苔白厚腻,形体如常者。

按语

本方系三子养亲汤和《温病条辨》香附旋覆花汤加减而成。其中三子降气化痰消滞;香附、旋覆花理气通络;茯苓、苡仁健脾利水,治成饮之源。《三因方》控涎丹用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共研细末以神曲糊为丸,专治痰涎攻痛,水肿腹胀。李时珍曾谓:“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证百出,此方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结为痰。”故用以治悬饮屡建奇功,而其*性则较十枣丸为小。

17

金铃桃蒌柴胡汤

处方:川楝子(金铃子)9克,桃仁15克,全瓜蒌15克,柴胡9克,*芩6克,生白芍9克,姜.半夏9克,枳实6克,生大*6克,大枣12枚,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生大*须后下。

功效:理气化瘀,散结泻热。

主治:痰热瘀血结胸症,或胸膜炎症,胸痛按之加剧,心下满,大便闭,脉滑舌红苔*或有发热,咳嗽、气急。

按语

本方系仲景大柴胡汤加味。柴胡疏通胸胁气机;*芩清解肺热;白芍缓急止痛;半夏消胸膈痰热;姜、枣调和营卫气血;枳实理气散结;大*清泻积热;今复加川楝子理气止痛;桃仁活血祛瘀;全瓜蒌开胸隔化痰结,兼能止咳润下。

18

三七二*汤

处方:参三七3克,生大*12克,鲜生地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凉血清热止血。

主治:肺胃热炽,咯血,呕血,远血,脉数,舌红或绛。

按语

《内经》曰:“阳络伤则溢血”而络伤多因热灼所致。此方以大*清热凉血泻下,使瘀热从下而泄,生地养阴凉血止血;参三七扶正化瘀止血;三味合用既止血又养血,既清热又化瘀,能标本兼顾,无留瘀之弊。对呼吸道、上消化道出血有良好的效果。

19

黑锡苏合散

处方:局方黑锡丹3克,苏合香丸3克。

用法:用开水送服。

功效:温通心阳,补肾纳气。

主治:心悸胸闷气短,四肢厥冷,头昏欲仆,头汗淋漓,脉象细数,舌淡或微紫。

按语

黑锡丹善治下虚上实,肾阳衰微,胸闷气喘之症。苏合香丸(用苏合香、乳香、冰片、青木香、白术、檀香、丁香、辰砂、沉香、香附、犀角、荜芨、安息香、麝香、诃子等药合成)能开达胸阳,治疗中忤,卒暴心痛,惊痫等症,丹、丸合用,既镇纳,又开达,心肾并治,开阖既济,乃中医急救之良方。

20

茯苓四逆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处方:茯苓18克,人参6克或*参15克,附子6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瓜蒌皮仁各15克,薤白9克,姜半夏9克,川芍6克,郁金12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通阳,活血化痰。

主治:胸痹或冠心病,心悸,胸闷胸痛,气短自汗,恶心厌食,肢端不温,面色萎*虚浮,脉沉弱或涩,舌淡苔白。

按语

《伤寒论》茯苓四逆汤,除用姜附草温阳救逆外,又用人参益气生津固脱,茯苓和中安神。对心肾阳虚,气阴不足之证颇有效验。魏老常用此方合生脉散、二陈汤等治疗急性胃炎、肠炎失水虚脱;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冠心。从临床所见冠心病患者常用胸闷胸痛,气短,此为胸阳不展,气滞血瘀痰阻之象,故除益气通阳外,复加瓜蒌,薤白行气宣痹散结,半夏化痰燥湿;川芍、丹参活血化瘀;郁金开闭止痛。

21

百合龙琥甘麦大枣汤

处方:杜百合24克,青龙齿1克(或用龙骨代),炙甘草3克,淮小麦15克,红枣5枚,琥珀粉3克。

用法:水煎前五药二汁,分送琥珀粉。

功效:养血润燥,宁心安神。

主治:郁症、脏躁、癫症或神经官能症,失眠多梦,健忘,心神恍惚,性情忧郁,善哭易怒,头胀目花,四肢无力,呵欠频作。

按语

本方由《金匾》甘麦大枣汤加味而成。其中甘麦大枣汤为仲景治疗妇人脏躁专方,加治疗百合病之专药百合,补虚养阴以清烦热,龙齿宁心定志,琥珀养心安神。

22

疏气开郁汤

处方:制香附9克,砂仁1.5克,六神曲9克,郁金6克,苏子9克(包),玫瑰花9克,茯苓9克,浙贝母9克,合欢花9克,瓜蒌皮9克,生玉竹9克、*花菜30克。

用法:以*花菜先煎汤代水煎诸药,砂仁研末分二次冲服或吞服。

功效:疏气开郁。

主治:郁证,微寒潮热,胸腹痞闷,夜眠不安,咳嗽气短,咽喉有痰涎附着,涩痒不舒,女子月经不调,脉弦细苔薄白。

按语

此方系魏老同乡前辈名医张生甫(与张锡钝、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的验方,首载于其所著《虚劳要首》一书之中。先贤日:“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但郁本无形,用药不可力敌,只能轻取。”本方即属轻宣之剂,它以香附、砂仁行气开郁;六曲醒胃消滞;郁金活血行气,浙贝化痰散结;茯苓健脾化湿;瓜蒌皮润肺开胸;苏子降气;玉竹润肺除烦;玫瑰花疏肝调经;合欢花宁心安神;*花菜即萱草,能令人忘忧,既作药引。全方性味较越鞠丸平和,可以久服。用此治疗神经官能症甚宜。

23

百合夏枯草汤

处方:百合30克,夏枯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肝宁心。

主治:长时间失眠,神情不安,心悸,烦躁,脉弦,舌苔薄而舌质红。

按语

百合性味甘平,具有润肺止咳,清热,宁心作用。《金僵要略》用此为主以治心神不宁的“百合病”。说明百合对神经精神疾患有良好疗效。夏枯草性味苦、辛、寒、具有清肝火,散郁结的作用。清代张隐庵认为为百合,夏枯草两味合用能治失寐。如症见肝肾不足的,可加枸杞子、制首乌以补益肝肾;虚烦,心悸不安,加柏子仁、酸枣仁以养心宁神;食欲不馨,加广木香、红枣以醒脾和胃。

24

补脑汤

处方:制*精30克,玉竹30克,决明子9克,川芍3克。

用法:水煎法。

功效:益气养脑。

主治:适用于脑力不足,眩晕,头痛,失眠,健忘,烦躁善怒,体倦乏力,畏寒肢软,脉象软弱,舌淡红者。

按语

方中*精补中益气,填精髓,止眩晕;玉竹能通能补,治虚劳头痛;决明子柔肝益精,清头目,散风热;川芍引药上行,行气、开郁、止痛。

25

降压调肝汤

处方:旱莲草30克,谷精草30克,夏枯草12克,野菊花9克,决明子15克,广地龙15克,怀牛膝15克,桑寄生15克,钩藤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肝熄风降压。

主治: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目眩,昏晕欲仆,烦躁失眠,血压升高,脉弦劲,舌红者。

按语

本方为阴虚阳亢,升降失司者而设。全方性味平稳,疗效可靠,适宜久服。方中谷精草、夏枯草、野菊花凉肝疏风,擅清头目,决明子、广地龙柔肝降压;钩藤平肝熄风;旱莲草、桑寄生、怀牛膝补肝肾兼能引血下行。

26

*芩泻火汤

处方:*芩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3克,龙胆草3克,焦山桅9克,钩藤9克(后下),淮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肝泻火。

主治:高血压早期,心烦易怒,头痛,头胀,头昏,目赤耳鸣,口苦轰热,手足麻木,大便干,脉弦大有力,舌红苔*。

按语

新病实证,肝火内炽,肝阳偏胜,治宜清肝火,平肝阳,故以*芩、龙胆草、焦山桅清肝泻火,钩藤平肝熄风,淮牛膝益肝肾引血下行,生白芍柔肝缓急,甘草调和诸药。

27

杞菊地膝煎

处方:枸杞子9克,白菊花9克,大熟地15克,淮牛膝9克,旱莲草30克,桑枝30克,山萸肉9克,泽泻9克,决明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潜阳,清上实下。

主治:高血压,日久头昏欲仆,视物模糊,手足麻木,心悸寐劣,神倦乏力,脉弦细,舌红苔少。

按语

病久体虚,肾水不足,肝阳上亢,呈现下虚上实之象,治宜清上填下,滋肾平肝。故以杞子补肾明目;菊花平肝散风,清利头目;熟地滋肾养血;山萸肉、旱莲草滋阴养肝;泽泻泽阴分,泄虚火;牛膝补益肝肾,活血通络,引热下行;桑枝祛风通络,清散风热;决明子清肝明目。全方由杞菊地*丸加减而成。古今合参,方证合拍。

28

潜阳地*汤

处方:大生地30克,麦冬15克,苁蓉9克,石菖蒲6克,远志3克,薄荷1.5克(后下),旱莲草30克,怀牛膝9克,天竺*9克,龙骨15克,生牡砺15克,白石英15克,玄精石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熄风,潜阳化痰。

主治:中风,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謇,半身不遂,面容神色如常,脉弦滑或弦大。

按语

此方由刘河间地*饮子加减化裁而成。去原方温燥之桂附,酸收之萸肉、五味。以生地、麦冬养阴增液,合苁蓉补肾、石菖蒲、远志宁心宣窍祛痰;薄荷清风热利咽喉;加旱莲草养阴滋肾;怀牛膝活血通络,引血下行;天竺*豁痰开音;又参合《金匾要略》附方风引汤之法,以贝类金石,牡蛎、龙骨、白石英、玄精石平肝潜阳,镇心安神。全方师法古人,方从己出,神明变化于活法之中。

29

雪羹梨沥饮

处方:海蜇60克,荸荠60克,鲜梨汁1盅,鲜淡竹沥1盅。

用法:先以海蜇、荸荠煎汁灌服,继以鲜梨汁、淡竹沥和匀用沸水隔汤炖温,灌服。

功效:平肝熄风豁痰。

主治:久苦头痛头昏,心悸肢麻,大便干结,性情急躁,咳痰*白厚黏,脉弦滑舌红苔燥,卒因郁怒而致昏厥。

按语

雪羹由海蜇、荸荠二味蒸煎而成,有消痰火,开热闭,潜肝阳熄内风之功。清代王晋三《古方选注》谓此方“有清凉内沁之妙,荸荠味甘,海蜇味碱,性皆寒而滑利,凡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诸药不效者,用以泄热止痛,捷如影响”。竹沥、梨汁养液熄风,消痰宣窍。四味合用,对高血压、血管硬化,兼夹痰火者颇为合适。此方原为太夫子颜芝馨所订,魏老用以救急,亦多次获效。

30

钩蚕梨竺汤

处方:钩藤9克(后下),僵蚕9克,蝉衣9克,天竺*6克,银花9克,玄参9克,淡竹沥1支,鲜梨汁1盅。

用法:前六种药用水煎二汁,分次冲入鲜竹沥、鲜梨汁,饮服或灌服。

功效:养阴熄风,涤痰宣窍。

主治:老年中风,久有手足抖动,猝然昏仆,小便失禁,大便闭结,手足偏瘫,欲语不得,脉弦,舌深红。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大家一起共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